《大學》言心,以無所忿喜憂懼,謂之正。 《中庸》言性,以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 此心法也。 心之發動者,意也;視聽飲食者,身也。 正心之功,非屬於意,非屬於身者也。 事物未交,恂慄而已,凝然中居而萬誘不敢幹也。 忿喜憂懼,一無所有,而吾心之本體翼如也。 《易》曰「艮其背」,曰「介於石」,曰「寂然不動」,曰「退藏於密」,皆心之義也。 後之儒者,以靜歸佛,以虛歸老,譬則舉家珍而委之地也;言及靜虛,則以為疑於老、佛而避之,譬則家珍為人所竊,欲復之而以為嫌於盜也,瞬目而不敢一盻。 豈不悲乎? 吾何敢言知乎哉?至神者天也,至明者人也,至微者心也,吾皆未得而知之。 夫天之道,明善天下而無視,聰善天下而無聽,是故天之道微顯而闡幽。 非微顯而闡幽也,天於天下,無顯無幽也。 有聲天聞之矣,無聲天聞之矣,有形天見之矣,無形天見之矣,其何顯微之間之有?人之限於耳目者?自其所不見聞,而謂之幽,天惡其若此也?故從而闡之而微之,斯其損益盈虛之理也。 何謂至明者人?曰其以耳目見聞者,愚人也。 達者之見聞,則同乎天矣。 是故是非善惡,愚者疑而達者覺矣,覺者辨而疑者釋矣,疑者釋而天下皆覺矣。 是故天下之事,久而無不定。 何謂至微者心?曰慮萌乎中,非至精者弗察也,弗察則不能知吾心,不能知吾心則不能知人,不能知人則不能知天。 不知天則不知所以畏天,不知人則不知所以畏人,不知心則不知所以畏心。 心吾之心也,而畏之猶未也,況又不知所以畏,吾何敢不知乎哉?顏氏之子,有不善未嘗不知,其自知若是之明也。 唯孔子知之,曰:「其心三月不違仁。 」其知人若是之微也。 古之君子,曷為其無不知?若此知遠之近也,知風之自也,知微之顯也,是知之始也。 及其至也,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答陽明》) 《中庸》一書,子思反覆推明,許多道理,只說得「不知不慍」四字。 觀其由「尚絅之心」,推而至於「無聲無臭」可見矣。 而其要只在乎時習而不已,便可到純亦不已,至誠無息事也。 宋儒苦仁之難識,悉錄《論語》所言仁者,時誦而思之。 然或以公言仁,或以愛言仁,或以覺言仁,雖各見其一隅,亦足以互相發也。 孝弟為仁之本,孝弟立而仁道自生,蓋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一以貫之者也。 且以公言之,父母兄弟之間,或不免於形骸之隔,甚則至於好貨財私妻子,則至近且不能公,而況能擴其民胞物與之心乎?以愛言之,父母兄弟之間,或未能致其親愛之情,甚則至於一言不合,怨懟生焉,則至近且不能愛,而況能以一身體天下之休戚乎?以覺言之,父母兄弟之間,或未能盡其察識之心,甚則至於私慾固蔽,如槁木頑石, 癢疾痛,漠然若不相關,而況能於天下之怨愁呻吟之聲,感之即應,觸之即動乎?是為仁之根,不能立於至近之地,其道何由而充大也?物理自然,人不得以一毫私智,客乎其聞。 《易》曰「易簡」,《中庸》曰「篤恭」,周子曰「誠無為」,皆是此意。 象山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私智是也。 行者,酬酢克中人心,行將去,更無違拂之謂,然不可求之於人,但當反之於己。 言行者,君子立世之樞機也。 一言或不忠信,便起人疑,一行或不篤敬,便起人慢,疑我慢我,怎生行得去?蓋人之見信,由我之自信也,人之見敬,由我之自敬也,行有不得者,皆當反求諸己而已矣。 人之心志,得於天者,本自精明,本自純粹,何有疚病?但鄙詐之念一萌,即乖戾之私戕其和粹之氣,便有疚病。 既有疚病,則必歉焉而不自安,恧焉而畏人知,便是有惡於志。 天地之間,雨暘寒燠,少乖於度,則 沴見;人之身,榮衛脈理,少失其平,則疾疢作。 是故剛柔緩急或過而行必疚焉,寬猛弛張稍愆而物必病焉。 夫是以有執中之允,而後有協和之積,故曰:「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 」夫所謂達道者,萬化不中不行,萬物不中不生,萬事不中不成。 禮不立則樂不興,《易》之道可一言而盡也,中焉止矣。 襄惠張淨峰先生岳 張岳字維喬,號淨峰,福之惠安人。 正德丁丑進士。 授行人。 邸寓僧舍,與陳琛、林希元閉戶讀書,出則徒步走市中,時稱「泉州三狂」。 武宗寢疾,豹房上書,請內閣九卿輪直嘗藥,不報。 已諫南巡,罰跪五日,杖闕下,謫官。 世宗即位,復行人。 歷南武選員外,祠祭主客郎中。 出為廣西提學僉事。 調江西,尋謫廣東提舉。 先生為郎時,上議禘祭,推求所自出之帝。 中允廖道南議禘顓頊,永嘉議禘德祖。 貴溪謂德祖在大祫已為始祖,不宜又為始祖之所自出,當設虛位南向,而以太祖配享。 第未知虛位之書法,宗伯李時以問先生。 先生請書皇初祖位,議上,而上從之。 永嘉因忌而出之外。 又坐以選貢非其人,謫之轉守廉州。 時方有征交之議,廉相隔一水,先生言其六不可。 上遣毛伯溫視師,先生以撫處之策語伯溫。 伯溫既用其言,交人莫登庸亦信向先生。 事未畢,而陞浙江提學副使參政。 登庸將降,問廉州大守安在?於是以原官分守欽、廉,始受其降。 擢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轉江西巡撫,以副都御史撫兩廣。 討封川賊,平之。 第3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3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