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當中夜不接物時驗之,目睹隙光,耳聞更漏,或擁衣而動,呼童而言,未有無思無慮,如槁木者,故曰「纔思即是已發」。 惟內視返觀,則性如皎日,有過即知,是謂明德。 好惡本無一偏,豈非未發之中乎?若對客應酬亦然,一有偏處,即靜以待之,則喜怒哀樂之發,無不中節,而和自中出矣。 涵養日久,便是默而成之,篤恭而天下平,不獨成己而已。 若嘵嘵講學,各執一端,則自相乖戾,去中和遠矣。 (《與徐養齋》) 箋詁者,聖經之翼也;諸子者,微言之遺也;史牒者,來今之準也;雜文者,藴積之葉也。 世之談道者,每謂心苟能明,何必讀書?吾夫子既斥仲由之佞矣,又謂 、夔、稷、契何書可讀?然則《三墳》、《五典》之書,傳自上古者,胡為誦法於刪述之前耶?《十三經註疏》中,多有可取者,如鄭氏釋道不可離,曰「道猶道路也,出入動作由之,離之惡乎從也?」其言似粗而實切,苟謂真儒不是康成,而顓求明心見性,則又入禪矣。 荀、楊雖大醇小疵,而不敢擬經,其言亦有所見。 近世乃有取於《文中子》,以為聖人復起,不能易也。 謂之何哉?執事曰:「二程謂老氏之言,無可闢者,惟釋氏之說,衍蔓迷溺至深,故宋儒多取道家言。 如周茂叔自無而有,自有歸無,乃李筌之《陰符》也。 張子厚清虛一大,乃莊周之太虛也。 朱子之《調息箴》,乃老聃之玄牝也。 矧又註《參同契》、《陰符經》,盛傳於世邪?」蓋去聖日遠,而內聖外王之學,老莊頗合吾儒,遂至此爾。 近日《金剛》、《圓覺》及六祖《壇經》,為講道學者所宗,陽儒陰釋,自謂易簡,不涉支離。 如降伏其心,見自本性,有大定力者,謂之金剛;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者,謂之圓覺。 不思善、不思惡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則又《壇經》兼定力獨照之藴者也。 佐嘗取《圓覺經》觀之,其圓攝所歸,循性差別,有三種焉:一曰奢摩他,謂寂靜輕安,於中顯現,如鏡中像;二曰三摩鉢提,謂除去根塵幻化,漸次增進,如土長苗;三曰禪那,謂妙覺隨順寂滅,不起浮想。 此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故有單修、齊修、前修、後修之等,有二十五輪,是其支離,反不如老氏之簡易矣。 (《與崔洹野》) 所示卓小仙事,乃生所欲聞者。 大抵人者,鬼神之會也。 人道盛則鬼道衰,亦理也。 辯論之詳,可以正人心息邪說矣。 向者項甌東來言,曾會小仙,述其形貌之詳,與其作詩,報人禍福,竊疑其為物鬼耳,暫時為人,忽又化去,如貴郡九鯉湖何仙,亦其比也。 人心趨向,務為崇飾,則建祠祀之,遂傳於世。 (《與鄭抑齋》) 如葛洪《神仙傳》,祖劉向《列仙傳》而附益之,久則人不覆信。 如九鯉湖祈夢所得吉凶,多不可明者,但人臆度,或有偶合者。 周翠渠公昔守廣德,觀所紀祠山,其謬妄亦可見矣。 周公作《金縢》,自謂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蓋陰陽二氣,屈伸往來於天地之間,無非鬼神也,而周公所謂鬼神,即指三王以魂魄言。 《詩》曰「三後在天」,又曰「文王在上」,蓋沒為明神,上與天合,非但為人鬼而已也。 《易彖傳》、《文言》亦同此義。 而《豐》、《彖》尤明白,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盈虛消息,乃造化之 ,而鬼神則人之魂魄也。 合《大傳》、《祭義》而觀之,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 」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而神合,精氣為物,既沒猶如生時,若魄雖降,而遊魂不散,則為變矣。 變則滯而不化,出為妖怪,如伯有為厲是已。 故子產曰:「人生始化曰魄。 既生魄,陽曰魂。 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 夫匹夫匹婦強死與殤者,魂魄猶能憑依人以淫厲,況伯有乎?」僧道之為仙佛,魄降魂遊,亦猶是也。 (《與鄭抑齋》) 周公制《禮》,《大宗伯》既興神鬼示之禮矣,末又曰:「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猶神鬼示之居,辨其名物。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以夏日至,致地示物 。 」辰者,日月星斗,各至於辰,躔次而畢見也。 猶者,圖像也。 居者,坐位也。 報天主日及四望,其氣常伸,故謂之天神,而位於上。 禮月及四瀆山川,顯以示人,其氣二而小,故謂之地示,而位於下。 享五帝祖禰在陰陽之間,故謂之人鬼。 名物則禮樂之器也。 天神人鬼,以冬日至致之,應陽氣也。 人鬼魂氣歸天,昭明於上,與天神為類。 地示物 ,以夏日至致之,應陰氣也。 物 則百物之精,如山林川澤諸示在幽陰者是也。 豈非大合樂?分而序之,以降天神,出地示,格人鬼,為成者與?《樂記》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者此也。 小仙殆亦百物之精,使貴邑人或祠之,則與何仙類矣。 (《與鄭抑齋》) 老聃得長生久視之道,百有餘歲。 朱子謂莊周明言老聃死,則人鬼爾。 道家列為三清,位於昊天上帝之上,何哉?據程子謂道家之說,無可闢者,以文王於昭于天例之,雖位於天神地示之中可也。 生愚素不喜佛書,如姚秦時,五胡十六國,稱帝稱王,迭興迭滅,梵僧鳩摩羅什,從而附會之。 第3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3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