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俗雖不美,而天下未嘗無正人,天下未嘗無正論,此固人心之所以不死,而天道之所以扶持斯世者也。 君子之學,持靜之本,以存其虛,防動之流,以守其一。 虛則內有主而不出,一則外有防而不入,則物不交於我矣。 物不交於我,則我之所以為我者,非人也,天也。 或曰剛折而柔存,此非知剛者也。 天不剛乎?地不柔乎?地有陷而天未嘗墜,不剛者存而柔者墮乎?山止也,水流也,山剛而水柔,不剛者存而柔者去乎?齒之折者,剛之無本者也,發附於頭顱,頭顱存而毛髮去者何也? 誠曷終乎?土可入,誠不可得而息也。 入土斯已矣,誠曷不息也?所謂生也,守之以死,死則終,誠不可得而息也。 所見專則守固。 與其以一善成名,寧學聖人而未至。 文懿章楓山先生懋 章懋字德懋,金華蘭谿人。 成化丙戌會試第一。 選庶吉士,授編修。 與同官黃仲昭、莊昶諫上元煙火,杖闕下,謫知臨武。 歷南大理評事,福建按察司僉事,考績赴吏部,乞休。 宰尹旻曰:「不罷軟,不貪酷,不老疾,何名而退?」先生曰:「古人正色立朝,某罷軟多矣。 古人一介不取,視民如傷,某貪酷多矣。 年雖未艾,鬚鬢早白,亦可謂老疾矣。 」遂致仕。 林居二十年,弟子日進,講學楓木菴中,學者因曰楓山先生。 弘治中,起為南京祭酒,會父喪,力辭。 廷議必欲其出,添設司業,虛位以待之。 終制就官,六館之士,人人自以為得師。 正德初致仕。 轉南京太常、禮部侍郎,皆不起。 嘉靖初,以南京禮部尚書致仕。 是歲辛巳除夕卒,年八十六。 贈太子太保,謚文懿。 其學墨守宋儒,本之自得,非有傳授,故表?洞澈,望之龐樸,即之和厚,聽其言,開心見誠,初若不甚深切,久之燭照數計,無不驗也。 以方之涑水,雖功業不及,其誠實則無間然矣。 金華自何、王、金、許以後,先生承風而接之,其門人如黃傅張大輪、陸震、唐龍、應璋、董遵、凌瀚、程文德、章拯,皆不失其傳雲。 <文懿章楓山先生懋> 人形天地之氣,性天地之理,須與天地之體同其廣大,天地之用同其周流,方可謂之人。 學者須大其心胸,蓋心大則萬物皆通。 必有窮理工夫,心纔會得大。 又須心小,心小則萬理畢晰。 必有涵養工夫,心纔會得小。 不至狂妄矣。 或勸以着述,曰:「經自程、朱後不必再註,只遵聞行知,於其門人語錄,芟繁去蕪可也。 」 《桃符詩》:「正要鬼神司屋漏,何須茶壘衛門庭。 」 每講「伯夷、叔齊餓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之語,便自警拔。 格君心,收人才,固民心,然後政事可舉。 惟唐、虞、三代皆聖人致中和而參贊,下此一泰一否,為氣運所推蕩耳。 窮理,自進退辭受之節,分明不苟始。 居敬於專一上見功。 應璋問學,先生曰:「勉齋真實心地,刻苦工夫,八字盡之矣。 」 遺事 諸子皆親農事,邑令來見,諸子輟耕跪迎。 先生官祭酒,其子往省,道逢巡檢笞之,知而請罪,先生笑曰:「吾子垢衣敝履,宜爾不識,又何罪焉!」 太宰唐漁石出入徒步,人以為言,漁石曰:「楓山先師致政歸,祇是步行。 自後樸菴拯、竹澗潘希曾兩侍郎俱守此禮,吾安敢違耶?」 楓山祖居渡瀆,距城十五里,當事至蘭谿者,必出城訪之。 至則一飯鶪黍數豆,力不能辨,多假借於族人。 其後遷居城中,小樓二間,卑甚。 先生宴坐其間,每作文時,繞行室中,其冠往往觸樑墊角,先生不知也。 先生田祇二十畝,而家人十口,歲須米三十六石,所入不足當其半,則以麥屑充之。 宅後為天福山,一日勾人者過其門,其人奔入,取道至山而去,手力疑為先生家匿之,先生即令其遍索,不得,手力亦從後門去。 先生與夫人略不動色。 每歲宴其門人二次,清明冬至,祭祀之餕也。 兩人其一席,有不至者,先生自專一席。 若門人續至,專席已罄,則夫人自出益之。 樸菴先生之姪也,其質樸略相似。 先生聞其歸家,當有贏俸,即為不樂。 樸菴亦有慚色。 原學 人生而靜之謂性,得乎性而無累於欲焉之謂學。 學在於人,而於性未嘗加,不學在於人,而於性未嘗損。 學有純正偏駁,而於性未嘗雜,性本不學而能者也,而必假於學。 性之動於欲也,學以求完夫性者也,而顧戕夫性,學之失其原也。 蓋人之性也,即天之命也,於穆不顯,命之本體,而四時五行,萬化出焉;至靜無感,性之本體,而四端五常,百行具焉。 本體藏於寂,妙用通於感,運之於心,為思慮,發之於身,為貌言視聽,施之於家,為父子昆弟,措之於國與天下,為君臣上下、禮樂刑政。 以性為有內也,何性非物也?以性為有外也,何物非性也?得乎性之體,則意可誠,心可正,身可修,家可齊,國治而天下平也。 據此之謂德,履此之謂道,學此之謂學,勉之為賢,安之為聖。 堯曰「執中」,明其體之無所偏耳。 舜曰「精一」,明其體之無所雜耳。 孔子曰「仁」,子思曰「誠」,孟子曰「盡心」,聖學相傳,千古一脈,一性盡而天下無餘事,天下無餘學也。 第30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3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