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氣質之性」之說,發於四先正,然而其指有在,非致疑性善。 孔子以性為相近,子思子三知三行,得四先正所同然。 其近也,非所以為兼也,兼則二之矣。 其三也,畢可以歸一也,不能歸則二之矣。 性無不善,合古今而同之,有所病於氣,而氣負能反之具,則近之者於善之中相近,未全墮於惡也。 有所別於今,而氣負能進之機,則三之者乃追責其本,未便定其品也。 蓋論性而及氣質,推其用之所至,自其感物之動而追原本始,性固未嘗敝也。 故勇不決於力者,非才之罪也;辨不定於志者,非明之短也;德不長於事者,非理之衰也。 其為習者,三之二,其為懦而闇生於勢地者,三之一。 若於性居無幾深致思焉可考而工於學矣。 (《性一》) 真心圖說 外一圈,元氣之謂也;次中一圈,人身之謂也;最中一圈,人心之謂也。 元氣即太極也,可見者為天地。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心具中理。 天地無不包,故居外。 萬物各得其偏,至真至精者為人,故居天地之正中。 維皇降衷,無少偏倚,退藏於密,心之為心也,故居最中。 夫中無所着,無所着則虛,虛而生靈,靈能通天地,包萬物。 心該天地,是故人為萬物,貴得天地之中也。 人為萬物露,心具天地之中也。 人即天,天即心,心無弗有,無弗能,宰制萬物,放諸四海而準,與天地參,不容偽者也。 着一物,為塞、為偏、為私、為軀殼之身,是謂失其真心。 [清] 黃宗羲 卷四十一 甘泉學案五 侍郎許敬菴先生孚遠 許孚遠字孟仲,號敬菴,浙之德清人。 嘉靖壬戌進士。 授南工部主事,轉吏部。 尋調北大計,與 宰楊襄毅(溥)不合,移病歸。 起考工主事,高文襄不說,出為廣東僉事,降海盜李茂、許俊美,移閩臬。 考功王篆修怨,復中計典,謫鹽運司判官。 萬曆二年擢南太仆寺丞,遷南文選郎中,請告,補車駕郎中。 謁江陵,問及馬政,先生倉卒置對,甚詳明,江陵深契之,欲加大用,而王篆自以為功,使親己,先生不應,出知建昌府。 給事中鄒南 薦之,遷陝西提學副使,擢應天府丞。 以申救李見羅鎸級歸。 起廣東僉事,轉廣西副使,入為右通政。 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 日本對貢事起,先生疏言發兵擊之為上策,禦之為中策,對貢非策也。 其後朝廷卒用其中策。 召為南大理寺卿,晉南兵部右侍郎而罷。 三十二年七月卒,贈南工部尚書。 先生自少為諸生時,竊慕古聖賢之為人,羞與鄉黨之士相爭逐。 年二十四,薦於鄉,退而學於唐一菴之門。 年二十八,釋褐為進士,與四方知學者游,始以反身尋究為功。 居家三載,困窮艱厄,恍惚略有所悟。 南粵用兵,拚捨身命,畢盡心力,怠墮躁妄之氣,煎銷庶幾。 及過蘭溪,徐魯源謂其言動尚有繁處,這?少凝重,便與道不相應。 先生頂門受針,指水自誓。 故先生之學,以克己為要。 其訂正格物,謂:「人有血氣心知,便有聲色,種種交害,雖未至目前,而病根尚在。 是物也,故必常在根上看到方寸地,灑灑不掛一塵,方是格物。 夫子江、漢以濯,秋陽以暴,此乃格物榜樣。 」先生信良知,而惡夫援良知以入佛者,嘗規近溪公為後生標準。 令二三輕浮之徒,恣為荒唐無忌憚之說,以惑亂人聽聞,使守正好修之士,搖首閉目,拒此學而不知信,可不思其故耶?南都講學,先生與楊復所、周海門為主盟。 周、楊皆近溪之門人,持論不同。 海門以無善無惡為宗,先生作《九諦》以難之。 言:「文成宗旨,元與聖門不異,故雲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良知即是未發之中,此其立論至為明析。 無善無噁心之體一語,蓋指其未發廓然寂然者而言之,則形容得一靜字,合下三言始為無病。 今以心意知物俱無善惡可言者,非文成之正傳也。 」時在萬曆二十年前後,名公畢集,講會甚盛,兩家門下,互有口語,先生亦以是解官矣。 先生與見羅最善,見羅下獄,拯之無所不至。 及見羅戍閩,道上仍用督撫威儀。 先生時為閩撫,出城迓之,相見勞苦涕泣。 已而正色曰:「公蒙恩得出,猶是罪人,當貶損思過,而鼓吹喧耀,此豈待罪之體?」見羅艴然曰:「迂闊!」先生顏色愈和,其交友真至如此。 原學篇(一) 天然自有之謂性,效性而動之謂學。 性者萬物之一原,學者在人之能事。 故曰天地之性人為貴,為其能學也。 學然後可以盡性,盡己性以盡人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而為三才,故學之系於人者大也。 天聰天明,非學不固;威儀動止,非學不端;剛柔善惡之質,非學不化;仁義禮智信之德,非學不完;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倫,非學不盡;富貴貧賤之遇,非學不達。 學則智,不學則愚;學則治,不學則亂。 自古聖賢盛德大業,未有不由學而成者也。 故先師孔子特揭學之一言以詔來世,而其自名,惟曰學而不厭而已。 性之理無窮,故學之道無盡,學而不厭,孔子之所以為孔子也。 然而三代以上,道明而學醇;三代以下,道喪而學雜,高之淪于空虛,卑之局於器數,浸淫於聲利,靡濫于詞章。 嗚呼!學其所學,而非孔子之所謂學也。 其卓然志于孔子之學,不為他道所惑者,寥寥數千載之間,幾人而已。 乃其見有偏全,言有離合,行有至不至,擇而取之,則又存乎其人焉。 故學以盡性為極,以孔子為宗。 若射之有的,發而必中,若川之歸海,不至于已矣,夫然後可以語學。 學之義大矣哉! 原學篇(二) 第2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