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天下有道,以道 身;天下無道,以身 道。 』若以道 人,妾婦之道也。 己不能尊信,又豈能使彼尊信哉!」先生拜而謝曰:「某甚慚於夫子之教。 」即以受降一事論之,先生職主督餉,受降非其分內,冒昧一往,即不敢以喜功議先生,其於尊身之道,則有間矣。 語錄 天命一也,自道體之大而無外曰天;自道體之運而無息曰命。 憲天者不違帝則,知命者自率性真,一盡其道者也。 不能自盡其道,則是人也,具形體而已矣。 是以有天人之分也。 天也,命也,豈別為一體?吾可得追慕而企及之耶?不過自求自得而已矣。 既自求自得,而天也命也,又果何所指耶?神之無方可擬,不曰天乎?誠之無間可息,不曰命乎?是曰「天命之謂性」。 知者心之靈也,自知之主宰言心,自知之無息言誠,自知之定理言性,自知之不二言敬,自知之莫測言神,自知之渾然言天,自知之寂然言隱,自知之 覆言費,自知之不昧言學。 是故紀綱宇宙者知也,知知者學也,故曰「致知焉」。 夫道也者性也,性也者心也,心也者身也,身也者人也,人也者萬物也,萬物也者道也。 夫道一而已矣,人之得一也而靈。 是靈也,則性也。 以生理名則天也,以溥博名則心也,以主宰名則人也,以色象名則萬物也。 以變見之 名,會之曰道,宗之曰一。 世之知萬物皆我也,而不知曰我者二也;世之知心性謂道也,而不知靈外無我,我外無性。 心也,惟得其一,而宇宙之道備矣。 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陸氏曰:「心為宇宙。 」其心旨者也。 往古來今,上天下地,統名曰道。 是道在人,統名曰心,故曰:「人者,天地之心。 」既曰「天地之心」,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而何我何萬物乎哉!二之則有外,有外則非一,不一則私矣,非道也。 不得一則非人矣,不知一則非道矣,不志一則非學矣。 夫君子立志則自得,自得者,自覺而已。 覺幽見真,故名為得,得實何有,斯可與適道矣。 適道者,志即道也,道即適也,知一焉已矣。 孟子曰:「不慮而知。 」夫曰「不慮而知」,若固物然,匪一也,而能若是乎神哉!陽明先生曰:「致良知者,此知即一,此知本神,知之不昧,是曰致矣。 」噫!先生之言至矣哉。 道也者,性也,非率性,則道其所道者也。 先儒輩出,皆知宗性學矣,而知性者,或寡矣。 則其用工,不能自得其天命之真,亦性其所性者也。 若夫豪傑,則立志直希孔、孟,何暇竊似弄影於依稀假借之地?以聞見推測為知,念慮追責為學,規矩模倣為習,是皆外襲者,非性也。 孟軻氏沒而知學者鮮矣。 聖賢教來學,率性而已。 人之動靜食息,仁義禮智,靈明之德感通,皆以時出而名立焉,無有不感通,無有不停當,自晝而暮,自少而老者也。 此天命之性如此。 是智之事,智譬則巧,而不能使人者,須自得也。 自得之學,於良知之自朝而暮,能聞能見,能孝能弟,無間晝夜,不須計度,自然明覺,是與天同流者,非天命而何?一入聲臭,即是意念,是己私也,人為也。 轉展苦而益勞,是作拙也。 人之日用、起居、食息,誰非天者?謂其不自悟,故曰「蠢」。 能率之者,動靜食息,已是真知真識,又從而知識之,是二知識也。 能自信天命之真,而自安其日用之常,是則渾然與天地合德矣。 是謂「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而允執之矣」。 顏子之學,儘是矣。 周子所謂「一為要」,程明道所謂「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不須防檢,不須思索」,孟子曰「性善」者,皆是也。 如此則曰「知止而後有定」。 夫六合也者,心之郛廓;四海也者,心之邊際;萬物也者,心之形色。 往古來今,惟有此心,浩浩淵淵,不可得而窮測也。 而曰誠、神、幾,曰性、道、教。 如此曰知止,失此曰自暴。 此者惟幾惟微,巧在自覺而已。 此知之體, 虛無朕曰中,感應中節曰和,舉此而詔之於人曰傳,人了而自契曰悟,不差毫釐曰巧。 甚矣!夫巧之不能喻於人也。 蓋其指識曰心,名欲為情,似是而非,背道而馳,吾固不知其為吾也已矣。 萬物何與也哉!是以在禹、 陶則見而知之,是見而不知者亦眾矣。 在湯、文、武則聞而知之,是聞而不知者亦眾矣。 夫道也者,性也,謂人而無性,可乎?聖人者,人之聰明也,謂人不皆聰明,可乎?人不自滅其性,而不自作其聰明,其誰不聖人乎?是本無難知者也。 知則率性而已,豈不至易?良能而已,豈不至簡?聖人不得而見之,有志者蓋寡矣。 聖學惟無欺天性,聰明學者,率其性而行之,是不自欺也。 率性者,率此明德而已。 父慈子孝,耳聰目明,天然良知,不待思慮以養之,是明其明德。 一入思擬,一落意必,則即非本然矣,是曰自欺也。 先師陽明先生,只提致良知為古今參同,蓋以此也。 先生深於自得者也,自信此知即性也。 曰知者,自靈明言。 曰性者,自不息言。 妙用無端,條理密察,曰理。 靈明者,此覺也,聲臭俱無,神聖莫測,曰明、曰誠。 體以知名,有知無體,理本用顯,仁義由名,故曰:「為能聰明睿知,則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寬裕溫柔,齋莊中正,時出而名之者也。 語其體,固聰明睿知是已。 此即一覺知者也。 視聽痛癢,無不覺者。 此覺之外,更有覺乎?愚不肖者,日用此體也,奚謂不知?不自知其用處是性,故曰蠢動。 第2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2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