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謂修身為本之學,允執厥中之學也。 非知本,固不可以執中,而非厥中允執,亦未可以言知本也。 左之非左,右之非右,前之非前,後之非後,停停噹噹,直上直下,乃成位其中,天下之大本立矣。 格致誠正,不過就其中缺漏處,檢點提撕,使之常止於中耳。 常止即常修,心常正,意常誠,知常致,而物自格矣。 止不得者,只是不知本,知修身為本,斯止矣。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豈有更別馳求之理?故止不得者,病在本也。 友朋中有苦知本難者,予曰:「本即至善,有何形聲?故聖人只以修身為本,不肯懸空說本,正恐世人遺落尋常,揣之不可測知之地,以致虛縻意解,耽誤光陰。 只揭出修身為本,使人實止實修,止得深一分,則本之見處透一分,止得深兩分,則本之見處深兩分。 定則本有立而不搖,靜則本體虛而能固,安則本境融而常寂。 只是一個止的做手,隨止淺深,本地風光,自漸見佳境也。 切不可懸空撈摸,作空頭想也。 故本不知,又是病在止也。 此予所謂交互法也。 」其實知本者,知修身為本而本之也,知止者,知修身為本而止之也,總是一事,有何交互之有?但因病立方,不得不如此提掇,令人有做手耳。 換作法,不換主腦,且不因藥發病也。 齊家不是 攬家,蓋在家身,家即是修之事矣。 治國不是 攬國,蓋在國身,國即是修之事矣。 平天下不是 攬天下,蓋在天下身,天下即是修之事矣。 故家國天下者,份量也,齊治均平者,事緒也。 余嘗雲家國天下者,修身地頭也,此所以天子與庶人一也。 說到性分上所以學無差等,說到性分上如何分得物我,真所謂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矣,無二本也。 或問:「致知格物,學問之功,莫要於此也。 獨無傳者,何與?」曰:「知非他也,即意之分別者是也。 物非他也,即知之感觸者是也。 除卻家國天下身心意知,無別有物矣。 除卻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無別有知矣。 故格致無傳者,一部之全書,即所以傳格致也。 如傳誠意,則意物也,而所以誠之者,即知也。 傳正心,則心物也,而所以正之者,即知也。 傳修身,則身物也,而所以修之者,即知也。 傳齊家,傳治國平天下,則家國天下者物也,而所以齊之治之平之者即知也。 則格致奚庸傳哉?」曰:「然則所以格之致之者,何如以用其力耶?」曰:「此不攷於經者之過也。 如戒自欺,求自慊,慎其獨,必其意之所發,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而無有不誠,而所以格誠意之物,而致其知者可知也。 身之有所忿懥四者,所以使心之失其正者此也,心不在焉,所以使身之失其修者此也,而所以格修正之物,而致其知者可知也。 之其所而闢焉,身之所以不修者此也,家之所以不齊者此也,而必由其好惡之正,而所以格修齊之物,而致其知者可知也。 正其身以刑家,不出家而成教於國,而所以格齊治之物,而致其知者可知也。 絜矩以同好惡,而所以格治乎之物,而致其知者可知也。 故曰:『不攷於經者之過也。 』」(《格致義》) 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易》言之矣,皆灼然本末始終之序,而學者不悟也。 只於此不能知所先後,即步步離根,到處無可 腳,直以其身為萬物之役,如牛馬然,聽其驅策而馳走矣。 故就一事一物言,固自有個本末終始,總事物言,又只有個本末終始。 下條備舉事物,各分先後,斷以修身為本,正為此也。 悟得此,真如走盤之珠,到處圓成,無有定體,亦無定方,而本常在我。 此其所以為經世之竅,即悟不徹,只捉定修身為本,如立表建極相似,亦自隨事隨物,就此取衷,而本常保其不亂。 未嘗不是逐事逐件着功,而運量精神,只是常在一處。 未嘗不是要得檢束此身,俾無敗缺,而主腦皈依,只是收拾一副當精神,使其返本還元,無有滲漏。 此其所以為盡性之學。 修身為本,只是一個本,隨身所接,無非末者。 延平曰:「事雖紛紜,還須我處置。 畢竟宰天宰地宰人宰物,運轉樞機,皆是於我。 離身之外,無別有本。 雖天地君親師,亦末也。 」 問:「致知兩字,不但陽明挈之,有宋諸儒,無不以為學之始事。 先生獨以為必先知止者,何也?”曰:「至小經綸也,須定個主意,豈有歸宿茫然,可望集事之理。 運斤者操柄,測景者取中,若無知止這一步,真所謂無主意的文章。 正誠格致,將一切渙而無統矣。 更有一說,心有不正,故用正之之功,意有不誠,故用誠之之功,知有不致,物有不格,故用致之格之之功。 今此一時,爾試反觀,覺心尚有不正否?」曰:「無有。 」「意有不誠否?」曰:「無有。 」「知有不致,物有不格否?」曰:「此中祇對,歷歷分明,亦似無有不致不格。 」曰:「如此,則學問工夫一時間便為空缺矣。 」問者躍然有悟,曰:“允若先生之言,覆命歸根,全在一止,格致誠正,不過就其中缺漏處檢照提撕,使之常歸於止耳。 」 必有以信身外之無有家國天下也,而後本體一。 必有以信修外之無有格致誠正也,而後工夫一。 本體一,則精神不至外有滲漏;工夫一,則意念不復他有馳求,而知止矣。 道性善編 第1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1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