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出無心,聖賢不免,後人看得太重,反生文過遂非之惡。 曾子易簀,古今稱美,然易時是,則用時非,非過乎?殛鯀為是,則任鯀為非,非過乎? 或問「學莫先義利之辨”。 曰:「古之所謂義與利者,不可見也,不可聞也。 子之所謂義與利者,可見耳,可聞耳。 夫自可見可聞而辨之,則其所是者似是也。 非天下之似是也,其所非者似非也,非天下之真非也。 是故捧檄而喜,喜可見也,孝不可見也。 故雖張奉之賢,不能不失之毛義,其 鄙也。 一物釋西伯,物可見也,忠不可見也。 故雖商受之暴,不能不轉移於閎夭,其機微也。 是故見其可見,聞其可聞,則義可襲也,過可文也,聲音笑貌可以為於外也。 見所不見,聞所不聞,則莫見乎隱矣,莫顯乎微矣,誠之不可掩矣。 然則不可見不可聞者,何也?心體也。 可見可聞者,何也?事 也。 心體是則事 皆是矣,心體非則事 皆非矣。 故知堯然後知堯步,知舜然後知舜趨,知孔非以周流,知顏非以簞瓢也。 以步學堯,非堯矣;以趨學舜,非舜矣;以周流學孔,非孔矣;以簞瓢學顏,非顏矣。 」曰:「夫然則自見自聞耳,奚以見聞於人乎?」曰:“欲見於人,欲聞於人,此義利之所以弗明也。 夫義罔常在,利罔常行。 尊周非義乎?以其為己則霸矣。 好貨非利乎?以其同民則王矣。 故古之君子,戒慎不 ,恐懼不聞,未嘗求見求聞也,而卒無弗見,無弗聞。 今之君子,修邊幅,避形 ,守信果,墜適莫,將以求見,而卒無可見,將以求聞,而卒無可聞。 善乎先正之言曰:『無所為而為者義也,有所為而為者利也。 』此依心體與顧事 之異也。 又曰:『有意於為公,皆私也。 』公私義利之辨明,則聖學其庶几乎!」 或問陽明先生於侃曰:「其學類禪,信有諸?”曰:「否。 禪之得罪聖人也有三:省事則髡焉,去欲則割愛焉,厭世則遺倫焉。 三者,禪有之,而陽明亦有之乎?」曰:“弗有。 」 曰:「聖學之異於禪者,亦有三焉:以言乎靜無弗具也,以言乎動無弗體也,以言乎用之天下無弗能也。 是故一本立焉,五倫備焉,此陽明有之,而禪亦有之乎?”曰:「弗有。 」「然則曷疑其為禪也乎?」曰:「以廢書,以背朱,以涉虛也。 」曰:「噫!子誤矣。 不然,以告者過也。 先生奚廢書乎?昔者郭善甫見先生於南台,善甫嗜書者也,先生戒之曰:『子姑靜坐。 』善甫坐月餘,無所事,復告之曰:『子姑讀書。 』善甫憝而過我曰:‘吾滋惑矣。 始也教慶以廢書而靜坐,終也教慶廢坐而讀書,吾將奚適矣?’侃告之曰:『是可思而入矣。 書果學乎?孔子之謂子貢曰:“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非也。 予一以貫之。 」學果廢書乎?孔子贊《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是可思而入矣。 』故言之弗一,教之因材而篤也。 先生奚廢書乎?」 「然則背朱則何居?”曰:「先生其遵之甚者,爾豈曰背之雲乎?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几乎!』夫今之樂,非古之樂也,而孟子以為庶幾,何也?彼其於樂,孰無好?好之而已,聽之而已,稱美之而已,好之弗甚者也。 若體其和,推其意,而得乎樂之本,則必妙之乎聲容之外者矣。 先生於朱子亦若是焉耳,惡在其為背也乎?且朱子遵程者也,其為《本義》多戾《易傳》;孔子、孟子述古者也,其稱《詩》、《書》多自為說。 先生之於朱,亦若是焉耳,惡在其為背也乎?」「然則涉虛何謂也」,曰:「子以虛為非乎?以偏於虛而後為非乎?夫以虛為非,則在天為太虛,在人為虛明,又曰『有主則虛』,曰『君子以虛受人』,曰『聖人虛之至也』。 今子以虛為禪,而必以勿虛為學,則糟粕足以醉人之魂,而弗靈矣;骨董足以膠人之柱,而勿清矣;藩籬格式足以掣人之肘,而勿神矣。 」曰:「若然則儒釋奚辨?」曰:“仙釋之虛,遺世離倫,虛而虛者也。 聖賢之虛,不外彞倫日用,虛而實者也。 故 漠無朕,而曰萬象森然,是故靜無勿具也。 視之不見,聽之弗聞,而曰體物不遺,是故動無弗體也。 神無方而易無體,而曰通乎晝夜而知,斯良知也,致之之極,時靡勿存,是故無方無體,虛之至也。 至虛而後不器,不器而後無弗能。 」 縣令周謙齋先生坦 周坦號謙齋,羅浮人也。 仕為縣令。 自幼有志聖賢之學,從學於中離,出遊湖、湘、維揚、新泉、天真、天關,以親講席。 衰老,猶與徐魯源相往複。 其論學語云:「日之明也,必照於物,有不照者,陰霾之蔽也。 心之知也,必格乎物,有不格者,物慾之蔽也。 ”又云:「一陽生於下為《復》,內陽外陰為《泰》,於《復》則曰『見天地之心』,於《泰》則曰『內健而外順』,是可見學不遺乎外,而內者其本也。 故曰『《復》,德之本也。 』 惟《復》則《無妄》,而剛來主於內矣,此內健之為《泰》也。 」又云:「不可於無喜怒哀樂覓無聲無臭,只喜怒哀樂中節處,便是無聲無臭所在。 」又云:「瞑目靜坐,此可暫為之。 心體原是活潑流行,若長習瞑坐,局守空寂,則心體日就枯槁,非聖人之心學也。 」又云:“白沙之學,以自然為宗,至謂『靜中須養出端倪』,吾人要識得靜中心體,只是個澄然無事, 然不昧而已,原無一物可 ,若謂『靜中養出端倪』,則靜中又添出一『端倪』矣。 且道體本是自然,但自然非意想可得,心下要自然,便不是自然也。 」 [清] 黃宗羲 卷三十一 止修學案 第1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1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