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齋解格物之格,與陽明大指不殊,而字說稍異。 予問:「曾就正否?”近齋歎曰:“此終天之恨也。 」 一日與近齋夜坐,予曰:「由先生說沒有甚麼。 ”曰:“沒有甚麼呀!」 近齋曰:「精粗一理,精上用功。 ”他日舉似,則曰:“本無精粗。 」 近齋曰:“三年前悟知止為徹底,為聖功之準。 近六月中病臥,忽覺前輩言過不及與中,皆是汗浸之言,必須知分之所在,然後可以考其過不及與中之所在。 為其分之所當為中也,無為也。 不當為而為者,便是過,便是有為;至於當為而不為,便是不及,便是有為。 恭節周訥谿先生怡 周怡字順之,號訥谿,宣州太平人。 嘉靖戊戌進士。 授順德推官,入為吏科給事中。 上疏劾相嵩,且言:「陞下日事禱祀,而四方水旱愈甚。 ” 杖闕下,系錦衣衛獄,歷三年。 上用箕神之言,釋先生與楊斛山、劉晴川三人。 未彌月,上為箕神造台,太宰熊浹極言不可,上怒,罷浹,而復逮三人獄中。 又歷兩年,內殿災,上於火光中,恍惚聞神語令釋三人者,於是得釋。 家居十九年。 穆宗登極,起太常少卿。 所上封事,刺及內侍,出為山東僉事,轉南京司業,復入為太常。 隆慶三年十月,卒於家。 年六十四。 早歲師事東廓、龍溪,於《傳習錄》身體而力行之。 海內凡名王氏學者,不遠千里,求其印證。 不喜為無實之談,所謂節義而至於道者也。 <恭節周訥谿先生怡> 訥谿說:“陽明一日早起看天,欲有事,即自覺曰:『人方望雨,我乃欲天晴。 』其省如此。 」 訥谿說:「東廓講學京師,一士人誚之曰:『今之講學者,皆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桀之行者也。 』東廓曰:‘如子所言,固亦有之。 然未聞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而行堯之行者也。 如欲得行堯之行者,須於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者求之。 且不服堯之服,不誦堯之言,又惡在其行堯之行也?’士人愧服。 」 訥谿謂:「司訓邵西林曰:『子憤士之不率教乎?譬諸津濟,遊人喧渡,則長年三老,艤舟受直,擇可而載。 若野岸舟橫,客行不顧,則招招舟子,豈容自已?凡教倦即是學厭。 』」 西川問學,曰:「信心。 」 思不出位,是不過其則。 士有改行者,西川謂「初念未真”。 曰:“不然,惟聖罔唸作狂,君子小人,何常之有?」 當此世界,若無二三子,未免孤立無徒。 囚對 周子被罪下獄,手有梏,足有鐐,坐臥有匣,日有數人監之,喟然曰:「余今而始知檢也。 手有梏則恭,足有鐐則重,臥坐有匣則不敢以妄動,監之眾則不敢以妄言,行有鐐則疾徐有節,余今而始知檢也。 」 提學薛方山先生應旂 薛應旂號方山,武進人。 嘉靖乙未進士。 知慈谿縣,轉南考功,陞浙江提學副使。 其鋻識甚精,試慈谿,得向程卷曰:「今科元也。 」及試餘姚,得諸大圭卷,謂向程曰:「子非元矣,有大圭在。 」已果如其言。 先生為考功時,寘龍溪於察典,論者以為逢迎貴溪。 其實龍溪言行不掩,先生蓋借龍溪以正學術也。 先生嘗及南野之門,而一時諸儒,不許其名王氏學者,以此節也。 然東林之學,顧導源於此,豈可沒哉! 薛方山紀述 古之學者,知即為行,事即為學。 今之學者,離行言知,外事言學。 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謂之修;一語不敢苟徇,斯可謂之直;一介不敢自汙,斯可謂之廉。 氣者所以運乎天地萬物者也。 有清則有濁,有厚則有薄,窮則變,變則通,故一治一亂,皆非一日之積也。 聖人制命,賢者安焉,不肖者逆焉。 萬物皆備於我,不可以物為非我也,然而有我則私矣。 萬物皆具於心,不可以心為無物也,然而有物則滯矣。 陰陽之氣,凝者為石,流者為水。 凝者無變,信也;流者無滯,智也。 孔惡其硜窒也,孟非其激逆也。 信立而通則不窒矣,智運而正則不逆矣。 畫者象也,值其畫者變也。 潛龍勿用者辭也,用其辭者占也。 斯義不明,附會無不至矣。 時之汙隆,民之休戚,其幾安在哉?存乎士風之直與佞耳。 改過則長善矣,甘貧則足用矣。 治世之教也,上主之,故德一而俗同。 季世之教也,下主之,故德二三而俗異。 義協則禮皆可以經世,不必出於先王;理達則言皆可以喻物,不必授之故典。 薛文清之佐大理,王振引之也。 當時若辭而不往,豈不癒於抗而得禍乎?此崔後渠夢中所得之言。 古諸侯多天子繼別之支子,故不得犯天子以祭始祖;大夫多諸侯繼禰之支子,故不得犯諸侯以祭先祖。 漢、唐以來,則無是矣。 禮以義起,報宜從厚,今士大夫之家廟,雖推以祭始祖亦可也。 古者諫無官,以天下之公議,寄之天下之人,使天下之人言之,此其為盛也。 副使薛畏齋先生甲 薛甲字應登,號畏齋,江陰人也。 嘉靖乙丑進士。 授兵科給事中。 劾方士邵元節,降湖廣佈政司照磨。 歷寧波通判,保定同知,四川、贛州僉事副使。 以忤相嵩,拾遺免。 先生篤信象山陽明之學,其言格物即所以致知,慎獨即所以存養,成物即所以成己,無暴即所以持志,與夫一在精中,貫在一中,約在博中,恕在忠中,皆合一之旨,此學之所以易簡也。 先生曰:「古今學術,至於陽明漸爾昭融。 第16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