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明卿問曰:「釋氏不可以治天下國家。 ”曰:「子何見其不可以治天下國家?」曰:「樣樣都拋了。 」曰:“此處難言,有飯在此,儒會吃,釋亦會吃,既能吃飯,總之皆可以治天下國家。 子謂釋樣樣拋了,故不可;儒者樣樣不拋,又何獨不能治天下國家?」 (所謂不能治天下國家,如唐、虞、三代之治,治之也。 若如後世之治,無論釋氏,即胥吏科舉之士,及盜賊菜傭牛表,無不可以治天下國家,而可以謂之能治乎?先生之許釋氏,亦不過後世之治也。 ) 私慮不了,私慾不斷,畢竟是未曾靜,未有入處。 心迷則天理為人欲,心悟則人欲為天理。 (以上《鐵佛會記》) 問「天下歸仁」,曰:「子無得看歸仁是奇特事,胸中只芝麻大,外面有天大。 子齋中有諸友,與諸友相處,無一毫間隔,即是歸仁;與妻子僮仆,無一毫間隔,便是歸仁。 若舍見在境界,說天下歸仁,越遠越不着身。 」(《太樸會記》) 有因持志入者,如識仁則氣自定;有由養氣入者,如氣定則神目凝;又有由交養入者,如白沙詩云:「時時心氣要調停,心氣功夫一體成。 莫道求心不求氣,須教心氣兩和平。 」此是先輩用過苦功語。 (《青原會記》) 問:「誠意之功,須先其意之所未動而誠之,苦待善惡既動而後致力,則已晚矣。 果若此,則慎獨之功,從何下手?」曰:「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無敵真慎獨也。 人所不知,己所獨知,多流入識神去。 『先其意之所未動而誠之』,愚謂既雲未動,誠將何下手?莫若易誠而識之,即識仁之謂。 未發前,觀何氣象意思?『善惡既動而後致力,則已晚』,此為老學者言,初學者既發後,肯致力亦佳」。 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慾縛。 私慾一萌時,良知還自覺。 一覺便消除,此心依舊樂。 樂便然後學,學便然後樂。 問「生死”。 曰:「子死乎?」曰:「未死。 」曰:「何未死?」曰:「胸中耳目聰明,色色如赤子時。 」曰:“子知生矣,知生則知死,不必問我。 」 問「知天命”。 曰:“日間問子以時義,子必曰:『知。 』問子以家宅鄉裡事,子必曰:『知。 』此知之所在,即命也,即陰陽五行之數也,亦即天命也。 說到知之透徹地,少一件不得。 」 名世不繫名位,每一代必有司此道之柄者,即名世也。 求放心者,使人知心之可求也。 心要放者,使人知無心之可守也。 卑者認着形色一邊,高者認着天性一邊,誰知形色即是天性,天性不外形色,即「仁者人也」宗旨。 予歸山十五年,只信得感應二字。 問「《復卦》”。 曰:“有人於此,所為不善,開心告語之,渠泫然泣下,即刻來複矣。 」 問「《有孚》於小人,乃去佞如拔山,何也?”曰:“欲去佞,所以如拔山,君子惟有解,解者悟也,悟則不以小人待小人,所以孚小人。 」 問「居德則忌”。 曰:“即如今講學先生,不自知與愚夫愚婦同體,只要居德,所以取忌。 」 有學可循,是曰洗心,無心可洗,是曰藏密。 除知無獨,除自知無慎獨。 真正入手,時時覷不睹不聞是甚物,識得此物,真戒懼不必言矣。 (以上《問仁會錄》) 問:「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不知四十以後,尚可為善否?」曰:「八十尚可,況四十乎?此俱從軀殼上起念。 」問:「邇日學者始學,先要箇存守,是未擇中庸而先服膺,未明善而先固執,證之博學審問之說無當也。 」曰:「學貴存守,但存守之方不一,故問辨以擇之。 蓋學而後有問,學即存守也,不學何問之有?如行者遇岐路即問,問了又行,原非二事。 若謂不待存守而先擇,則是未出門而空談路徑也。 」(《鷺洲會記》) 止原無處所,正無可止,則知止矣。 問:「心如何為盡?”曰:“盡者水窮山盡之謂。 人心原是太虛,若有箇心,則不能盡矣。 」 萬古學脈,人人所公共的,漁樵耕牧,均是覺世之人,即童子之一斟酒處,俱是學之所在。 若曰「我是道,而人非道」,則喪天地之元氣也。 新安王文軫曰:「丁酉在南都參訪祝師,認心不真,無可撈摸。 坐間日影正照,祝師指曰:『爾認此日影為真日,不知彼陰暗處也是真日。 』因此有省。 ”曰:“爾道認心不真,無可撈摸,不知無可撈摸處,便是真心。 」 問:「吾人學問,不勾手者,正以有所把捉,有好功夫做故也。 有把捉時,便有不把捉時,有好功夫時,便有不好功夫時。 ”曰:“此可與透身貼體做功夫者商量,若是此學茫茫蕩蕩,且與說把捉做功夫不妨。 」 先生謂王文軫曰:「到不得措手處,還有功夫也無?”軫曰:「無功夫。 」先生曰:「仍須要退轉來。 」軫曰:「有功夫而不落常,無功夫而非落斷,為而無為,謂之無功夫也可。 」先生曰:“就說有功夫,又何不可!」 問「不孝有三章”。 曰:“看來箇箇犯此。 子輩不莊敬嚴肅,即是惰其四肢。 予四十以後,出入不經我母之手,非貨財私妻子乎?飲食起居,任從自便,非從耳目之慾乎?不受人言,即是鬥狠。 體貼在身,時時是不孝。 」 天地萬物皆生於無,而歸於無。 一切蠢動含靈之物,來不知其所自,去不知其所往,故其體本空。 我輩學問,切不可向形器上佈置,一時若妍好,終屬枯落。 雖然空非斷滅之謂也,浮雲而作蒼狗白衣,皆空中之變幻所必有者,吾惟信其空空之體,而不為變幻所轉,是以天地在手,萬化生身。 第1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