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 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皆物也,而其人倫之理即性也。 佛氏之學曰「明心見性」者,彼即舉人倫而外之矣,安在其能明心見性乎?若果明心見性,則必知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必不舉人倫而外之也。 今既如此,則偏於空寂,而不能真知心性體用之全,審矣。 盡心工夫,全在知性知天上。 蓋性即理,而天即理之所從出。 人能知性知天,則天下之理無不明,而此心之理無不貫;苟不知性知天,則一理不通,而心即有礙,又何以極其廣大無窮之量乎?是以知盡心工夫,全在知性知天上。 博文是明此理,約禮是行此禮。 無慾非道,入道自無慾始。 舉目而物存,物存而道在,所謂形而下、形而上是也。 誠不能動人,當責諸己,己不能感人,皆誠之未至。 太極一圈,中虛無物,蓋有此理而實無此形也。 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 少言沉默最妙。 厚重、靜定、寬緩,進德之基。 無慾則所行自簡。 敬則中虛無物。 處人之難處者,正不必厲聲色,與之辯是非,較短長。 纔舒放,即當收斂,纔言語,便思簡默。 事已往,不追最妙。 人能於言動、事為之間,不敢輕忽,而事事處置合宜,則告然之氣自生矣。 費是隱之流行處,隱是費之存主處,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如陰陽五行流行發生萬物,費也;而其所以化生之機,不可見者,隱也。 矯輕警惰,只當於心志言動上用力。 須是盡去舊習,從新做起。 張子曰:「濯去舊見,以來新意。 」余在辰州府,五更,忽念己德所以不大進者,正為舊習纏繞,未能掉脫,故為善而善未純,去惡而惡未盡。 自今當一刮舊習,一言一行求合於道,否則匪人矣。 若胸中無物,殊覺寬平快樂。 心虛有內外合一之氣象。 俯仰天地無窮,知斯道之大,覺四海之小矣。 工夫切要,在夙夜、飲食、男女、衣服、動靜、語默、應事、接物之間,於此事事皆合天則,則道不外是矣。 凡大小有形之物,皆自理氣至微至妙中生出來,以至於成形而着。 張子曰:「其來也幾微易簡,其至也廣大堅固。 」 一念之差,心即放,纔覺其差,而心即正。 水清則見毫毛,心清則見天理。 心清即是天理,雲見則猶二之也。 故陽明先生曰:「心即理也。 」 人性分而言之有五,合而言之則一。 一不可見,而五則因發見者,可默識也。 須知己與物,皆從陰陽造化中來,則知天地萬物為一體矣。 夫子所謂一,即統體之太極也,夫子所謂貫,即各具之太極也。 主一則氣象清明,二三則昏昧矣。 將聖賢言語作一場話說,學之者通患。 志動氣,多為理,氣動志,多為欲。 學至於心無一物,則有得矣。 言不謹者,心不存也,心存則言謹矣。 余於坐立方向、器用安頓之類,稍大有不正,即不樂,必正而後已。 非作意為之,亦其性然。 言動舉止,至微至粗之事,皆當合理,一事不可苟。 先儒謂一事苟,其餘皆苟矣。 觀太極中無一物,則性善可知,有不善者,皆陰陽雜揉之渣滓也。 天之氣一着地之氣即成形,如雪霜雨露,天氣也,得地氣,即成形矣。 纔敬便渣滓融化,而不勝其大;不敬則鄙吝即萌,不勝其小矣。 知止所包者廣,就身言之,如心之止德,目之止明,耳之止聰,手之止恭,足之止重之類皆是;就物言之,如子之止孝,父之止慈,君之止仁,臣之止敬,兄之止友,弟之止恭之類皆是。 蓋止者止於事物當然之則,則即至善之所在,知止則靜安慮得相次而見矣,不能知止。 則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猶迷方之人,搖搖而莫知所之也。 知止,則動靜各當乎理。 大事謹而小事不謹,則天理即有欠缺間斷。 程子「性即理也」之一言,足以定千古論性之疑。 人惻然慈良之心,即天地藹然生物之心。 覺人詐而不形於言,有餘味。 心一操而群邪退聽,一放而群邪並興。 纔收斂身心,便是居敬,纔尋思義理,便是窮理。 二者交資,而不可缺一也。 居敬有力,則窮理愈精,窮理有得,則居敬愈固。 初學時見居敬窮理為二事,為學之久,則見得居敬時敬以存此理,窮理時敬以察此理,雖若二事,而實則一矣。 人不持敬,則心無頓放處。 人不主敬,則此心一息之間,馳騖出入,莫知所止也。 不能克己者,志不勝氣也。 讀書以防檢此心,猶服藥以消磨此病。 病雖未除,常使藥力勝,則病自衰;心雖未定,常得書味深,則心自熟。 久則衰者盡,而熟者化矣。 處事了不形之於言尤妙。 廣大虛明氣象,無慾則見之。 當事務叢雜之中,吾心當自有所主,不可因彼之擾擾而遷易也。 心細密則見道,心粗則行不着,習不察。 學不進,率由於因循。 事事不放過,而皆欲合理,則積久而業廣矣。 究竟無言處,方知是一源。 不識理名難識理,須知識理本無名。 為學時時處處是做工夫處,雖至陋至鄙處,皆當存謹畏之心而不可忽,且如就枕時,手足不敢妄動,心不敢亂想,這便是睡時做工夫,以至無時無事不然。 工夫緊貼在身心做,不可斯須外離。 心一放,即悠悠蕩蕩無所歸着。 讀前句如無後句,讀此書如無他書,心乃有入。 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理也。 人事如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類是也,天理在人如仁、義、禮、智之性,在天如元、亨、利、貞之命是也。 只是合當如是,便是理。 第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