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王安期作東海郡,吏錄一犯夜人來。 王問:「何處來?」云:「從師家受書還,不覺日晚。 」王曰:「鞭撻寧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使吏送令歸家。 11成帝在石頭,任讓在帝前戮侍中鍾雅、右侍衛將軍劉超。 帝泣曰:「還我侍中。 」讓不奉詔,遂斬超、雅。 事平之後,陶公與讓有舊,欲宥之。 許柳兒思妣者至佳,諸公欲全之;若全思妣,則不得不為陶全讓。 於是欲並宥之。 事奏,帝曰:「讓是殺我侍中者,不可宥!」諸公以少主不可違,並斬二人。 12王丞相拜揚州,賓客數百人並加沾接,人人有說色。 唯有臨海一客姓任及數胡人為未洽。 公因便還到過任邊,云:「君出,臨海便無復人。 」任大喜說。 因過胡人前,彈指云:「蘭□(門者),蘭□(門者)」群衚衕笑,四坐並歡。 13陸太尉詣王丞相咨事,過後輒翻異,王公怪其如此。 後以問陸,陸曰:「公長民短,臨時不知所言,既後覺其不可耳。 」 14丞相嘗夏月至石頭看庾公,庾公正料事。 丞相云:「暑,可小簡之。 」庾公曰:「公之遺事,天下亦未以為允。 」 15丞相末年,略復不省事,正封□(竹錄)諾之。 自嘆曰:「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 」 16陶公性檢厲,勤於事。 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此意。 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 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又云,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 乃超兩階用之。 17何驃騎作會稽,虞存弟謇作郡主簿,以何見客勞損,欲白斷常客,使家人節量擇可通者。 作白事成,以見存,存時為何上佐,正與謇共食,語云:「白事甚好,待我食畢作教。 」食竟,取筆題白事後云:「若得門庭長如郭林宗者,當如所白。 汝何處得此人?」謇於是止。 18王、劉與深公共看何驃騎,驃騎看文書,不顧之。 王謂何曰:「我今故與深公來相看,望卿擺撥常務,應對玄言,那得方低頭看此邪?」何對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諸人以為佳。 19桓公在荊州,全欲以德被江、漢,恥以威刑肅物。 令史受杖,正從朱衣上過。 桓式年少,從外來,云:「向從閣下過,見令史受杖,上捎雲根,下拂地足。 」意譏不着。 桓公云:「我猶患其重。 」 20簡文為相,事動經年,然後得過。 桓公甚患其遲,常加勸勉。 太宗曰:「一日萬機,那得速!」 21山遐去東陽,王長史就簡文索東陽云:「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靜致治。 」 22殷浩始作揚州,劉尹行,日小欲晚,便使左右取袱。 人問其故,答曰:「刺史嚴,不敢夜行。 」 23謝公時,兵廝逋亡,多近竄南塘,下諸舫中。 或欲求一時搜索,謝公不許,云:「若不容置此輩,何以為京都?」 24王大為吏部郎,嘗作選草,臨當奏,王僧彌來,聊出示之。 僧彌得,便以己意改易所選者近半,王大甚以為佳,更寫即奏。 25王東亭與張冠軍善。 王既作吳郡,人問小令曰:「東亭作郡,風政何似?」答曰:「不知治化何如,唯與張祖希情好日隆耳。 」 26殷仲堪當之荊州,王東亭問曰:「德以居全為稱,仁以不害物為名。 方今宰牧華夏,處殺戮之職,與本操將不乖乎?」殷答曰:「皋陶造刑闢之制,不為不賢;孔丘居司寇之任,未為不仁。 」 文學第四 1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 嘗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眾咸駭服。 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 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 融果轉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 」遂罷追。 玄竟以得免。 2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 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 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聽君向言,多與我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 」遂為服氏注。 3鄭玄家奴婢皆讀書。 嘗使一婢。 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着泥中。 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塑土換心),逢彼之怒。 」 4服虔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參考同異;聞崔烈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 每當至講時,輒竊聽戶壁間。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諸生敘其短長。 烈聞,不測何人。 然素聞虔名,意疑之。 明早往,及未寐,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 5鍾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6何宴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 王弼未弱冠,往見之。 宴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 於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8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恆訓其所不足。 」 9傅嘏善言虛勝,荀粲談尚玄遠,每至共語,有爭而不相喻。 裴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 第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世說新語》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