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載柳城曰:“興中府。 古孤竹國,漢柳城縣地。 慕容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築龍城,構宮廟,改柳城為龍城縣,而遷都之,號曰和龍宮。 慕容垂復居焉。 後為馮跋所滅。 魏取之,為遼西郡。 隋平高寶寧,置營州。 揚帝改柳城郡。 唐武德初,改營州總管府,尋為都督府。 萬歲通天元年,陷李萬榮。 神龍初,徙府幽州。 開元四年,復治柳城。 八年,徙漁陽。 十年,還柳城。 後為奚所據。 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將建城,命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節度,重熙十年,升興中府。 有太華山、小華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焉、駐龍峪、神射泉、小靈河。 統州二,縣四。 其一曰興中縣,百六十年而始封昌黎伯,又一百六年而始立今之昌黎縣,以金之縣而合宋之封,遂謂文公為此縣之人,其亦未之考矣。 ○石城漢右北平郡之縣十六,其三日石城。 後漢無之,蓋光武所並省也,至燕分置石城郡。 考之《通鑒》及《晉載記》,得二事。 慕容寶宿廣都黃榆谷,清河王會勒兵攻寶。 寶帥輕騎馳二百里,晡時至龍城。 會遣騎追至石城,不及。 是廣都去龍城二百里,而石城在其中間也。 慕容熙畋于北原,石城令高和與尚方兵于後作亂。 註云:「高和本為石城令,時以大喪,會于龍城。 」是石城去龍城不遠也。 《魏書‧地形志》:「廣興」下云:「有鷄鳴山、石城、大柳城。 」此即漢之石城矣。 魏太平真君八年,置建德郡,治白狼城。 領縣三:其一曰石城,有白鹿山祠,其二曰廣都。 《水經注》:「石城川水出西南石城山,東流徑石城縣故城南,北屈徑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又東北人廣成縣東。 」廣成即廣都城,燕之石城在廣都之東北,而此在廣都之西南,是魏之石城非燕之石城矣。 《隋書》始無石城,雲北齊廢之。 而《唐書》:「平州石城」下云:「本臨渝。 武德七年省,貞觀十五年復置,萬歲通天二年更名。 有臨榆關,有大海。 有碣石山。 」是武後所更名之石城又非魏之石城矣。 《遼史》:「灤州」統縣三,其三曰石城。 下云:「唐貞觀中,于此置臨榆縣,萬歲通天元年,改石城縣。 在灤州南三十里。 唐儀鳳石刻在焉。 」今縣又在其南五十里,遼徙置,以就鹽官。 是遼之石城又非唐之石城矣。 今之開平中屯衛自永樂三年徙于石城廢縣,在灤州西九十里,乃遼之石城;而《一統志》以為漢舊縣,何其謬與! ○木刀溝新樂縣西南三十里有水名木刀溝,《新唐書‧地理志》:「新樂」下云:「東南二十里有木刀溝。 有民木刀,居溝旁,因名之。 」《憲宗紀》:「元和五年四月丁亥,河東節度使范希朝、義武軍節度使張茂昭及王承宗戰于木刀溝,敗之。 」《張茂昭傳》:「承宗以騎二萬逾木刀溝,與王師薄戰,茂昭躬擐甲為前鋒,令其子克讓、從子克儉與諸軍分左右翼繞戰,大破之。 」《沙陀傳》:「王承宗眾數萬,伏木刀溝,與朱邪、執宜遇飛矢雨集,執宜提軍橫貫賊陣鏖鬥,李光顏等乘之,斬首萬級。 」而《舊書‧李光進傳》:「范希朝引師救易、定,表光進為步都虞候。 戰于木刀溝,有功。 」此溝在鎮定二節度之界,古為戰地。 ○江乘古時未有瓜洲。 蔡寬大《詩話》:「潤州大江本與今揚子橋對岸,而瓜洲乃江中一洲耳,今與揚子橋相連矣。 以故,自古南北之津,上則由採石,下則由江乘,而京口不當往來之道。 」《史記》:「秦始皇登會稽,還,從江乘渡。 」正義云:「江乘故縣在今潤州句容縣北六十里。 」吳徐盛作疑城,自石頭至江乘。 晉蔡漠自土山至江乘,鎮守八所,城壘凡十一處,皆以沿江為防守之要。 今其地在上元縣東北五十里。 唐肅宗上元元年,李亙闢北固為兵場,插木以塞江口。 劉展軍于白沙,設疑兵于瓜洲,多張火鼓,若將趨北固者。 如是累日,亙悉鋭兵守京口以待之。 展乃自上流濟,襲下蜀。 胡三省《通鑒》註云:「此自白沙濟江也。 」州東北九十里至句容縣有下蜀戍,在句容縣北,近江津。 今江乘去江幾二十里以外,皆為洲渚,而渡口乃移于龍潭。 又瓜洲既連揚子橋,江面益狹。 而隋唐之代復以丹陽郡移治丹徒,於是渡者舍江乘而趨京口。 宋乾道四年,築瓜洲南北城,而京口之渡至今因之。 瓜洲得名,本以瓜步山之尾生此一洲故爾。 《舊唐書‧齊辯傳》:「潤州北界隔江,至瓜步尾紆匯六十里,船繞瓜步,多為風濤漂損。 氵乃移漕路于京口塘下直渡江二十里,又開伊婁河二十五里,即達揚子縣。 自是免漂損之災,歲減腳錢數十萬。 又立伊婁埭,官收其課,迄今利濟焉。 」此京口漕路繇瓜洲之始。 《玄宗紀》載此事則謂之瓜洲浦。 而《五行志》:「開元十四年七月,潤州大風,從東北,海濤奔上,沒瓜步洲,損居人。 」《永王磷傳》:「李承式使判官評事裴茂,以步卒三千拒于瓜步洲伊婁埭。 」則此洲本亦謂之瓜步洲也。 ○郭璞墓《晉書‧郭璞傳》:「璞以母憂去職,卜葬地于暨陽,去水百步許,人以近水為言,璞曰:『當即為陸矣。 』其後沙漲,去墓數十里,皆為桑田。 」《王惲集》乃云:「金山西北大江中亂石間,有叢薄,鴉鵲棲集,為郭璞墓。 」按史文元謂去水百步許,不在大江之中,且當時即已沙漲為田,而暨陽在今江陰縣界,不在京口。 又所葬者璞之母,而非璞也。 世之所傳皆誤。 第2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2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