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詩》:「三顧頻繁天下計。 」《人衡州詩》:「頻繁命屢及。 」《蜀志‧費諱傳》:「以奉使稱旨,頻繁至吳。 」《晉書‧刑法志》:「詔旨使間頻繁。 」《山濤傳》:「手詔頻繁。 」《文選‧庚亮讓中書令表》:「頻繁省闥,出總六軍。 」潘尼《贈張正治詩》:「張生拔幽華,頻繁登二宮。 」陸雲《夏府君誄》:「頻繁幃幄。 」《答兄平原書》:「錫命頻繁。 」 《題郭明府茅屋詩》:「頻驚適小國。 」《左傳‧信公十七年》:「楚文王戒申侯:『無適小國。 』」 《寄韓諫議詩》:「色難腥腐餐楓香。 」《漢書‧佞幸傳》:「太子癰而色難之。 」 《送李卿詩》上四句謂李卿,下四句乃公自道。 「晉山雖自棄」,是用介之推入綿上山中事。 《傷春詩》:「大角纏兵氣。 」《後漢書‧董卓傳》讚:「矢延王輅,兵纏魏象。 」 「鈎陳出帝畿。 」《水經注》:「紫微有鈎陳之宿,主鬥訟兵陳。 」 「耆舊把天衣。 」《南齊書‧輿服志》:「袞衣,漢世出陳留襄邑聽織。 宋末用綉及織成,齊建武中,乃彩畫為之加飾金銀薄,時亦謂天衣。 」梁庾肩吾《和皇太子重雲殿受戒詩》:「天衣初拂石,豆火欲然薪。 」唐姚元景《光宅寺造佛像贊》:「姜被承歡,曳天衣而下拂。 」 《贈王二十四侍禦詩》:「女長裁褐穩,男大卷書勻。 」《南齊書‧張融傳》:與從叔征北將軍永書曰:「世業清貧,民生多待。 榛慄棗修,女贄既長。 束帛禽烏,男禮已大。 勉身就官,十年七仕。 不欲代耕,何至此事?」 《八哀詩》:「長安米萬錢,」《漢書‧高帝紀》:「關中大饑,米斛萬錢。 」《食貨志》:「米至石萬錢。 」 《解悶詩》:「何人為覓鄭瓜州?」公自註:「今鄭秘監審。 」劉辰翁曰:「因金陵有瓜州,號鄭瓜州。 」謬甚。 按瓜洲唐時屬潤州,非金陵。 且其字作「洲」,非「州」也。 本文並無金陵;即令秘監流寓金陵,遂可以二百里外江中之一洲為此君之名號乎?《唐書‧地理志》:「瓜州,晉昌郡,下都督府,武德五年析沙洲之常樂置,屬隴右道。 」《蕭嵩傳》:「開元十五年,吐蕃陷瓜州,執刺史田元獻,以嵩為兵部尚書、河西節度使,嵩奏以命張守為瓜州刺史,修筑州城,招輯百姓,令其復業。 」《張守傳》:「以戰功加銀青光祿大夫,仍以瓜州為都督府,以守外為都督,」岑參《為字文判官詩》:「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 」蓋必鄭審嘗官此州,故以是稱之,今不可考矣。 《夔府書懷詩》:「蒼生可察眉。 」《列子》:「晉國苦盜,有鄭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 」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 《舊唐書‧郭山惲傳》:「中宗引近臣宴集,將作大匠宗晉卿舞渾脫。 」胡三省注《通鑒》:「長孫無忌以烏羊毛為渾脫氈帽,人多效之,謂之趙公渾脫,因演以為舞。 」中宗神龍二年三月,并州清源縣尉呂元泰上疏言:「比見都邑坊市,相率為渾脫、駿馬、胡服,名為《蘇莫遮》,非雅樂也。 」 《遣懷詩》:「元和辭大爐。 」揚雄《解難》:「陶冶大爐。 」 《秋興詩》:「直北關山金鼓震。 」《史記‧封禪書》:「遂因其直北立五帝壇。 」 「波漂菰米沈雲黑。 」梁庾肩吾《奉和皇太子納涼梧下應令詩》:「黑米生菰葉,青花出稻苗。 」 《久居夔府將適江陵四十韻》:「擺閲盤渦沸。 」《鬼谷子》有《捭闔篇》,「稗」、「擺」古今字,通。 《哭李尚書詩》:「奉使失張騫。 」《舊唐書‧蔣王渾傳》:渾孫之芳,幼有令譽,頗善五言詩,宗室推之。 開元未,為駕部員外郎。 天寶十三載,安祿山奏為範陽司馬。 祿山反,自拔歸西京,授右司郎中。 歷工部侍郎,太子右庶子。 廣德元年,遣之芳,兼御史大夫,使吐善,被留境上。 二年而歸,除禮部尚書,尋改太子賓客。 「秋色調春草,王孫若個邊?」五臣注《文選‧招隱士》曰:「屈原與楚同姓,故雲王孫。 」 《宴王使君宅詩》:「留歡卜夜,」「」字當從月,甫父名閒,自不須諱此字。 《說文》:「,隙也。 」暇之「」本從隙生義,只是一字。 《至日遣興詩》:「朱衣只在殿中。 」音異字同。 ○韓文公詩注韓文公《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詩》:「側耳酸腸難濯浣。 」是用《詩‧柏舟》:「如匪浣衣」。 《秋懷詩》:「慼慼抱虛警。 」是用陸士衡《嘆逝賦》:「節循虛而警立」。 注皆不及。 ○通鑒注「賦於民而食人二鷄子。 」賦於民而食者,取之於民也。 人二鷄子者,每人令出二鷄子也。 胡氏未注。 「幾能令臧三耳矣。 」言幾令人以為實有三耳。 「漢武帝太初三年,膠東太守延廣為御史大夫,」註:「延廣,史逸其姓。 」按延即姓也。 三十九卷「鄭人延岑」註:「延,姓。 岑,名。 」四十五卷有京兆尹南陽延篤。 諸葛亮《出師表》云:「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所謂敗軍乃當陽長扳之敗。 其雲「奉命」則求救于江東也,注乃云:「事見上卷文帝黃初四年。 」非。 第2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