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親,長幼之序,男女之別,非師不明。 教人以禮者,師之功也。 故曰:「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 ○誠者,天之道也「誠者,天之道也。 」故天下雷行,物與無妄,而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 」莫非誠也。 故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 ○肫肫其仁五品之人倫,莫不本於中心之仁愛,故曰:「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 稽顙,隱之甚也。 」又曰:「其道往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其反哭也,皇皇然,如有求而弗得也。 故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 求而無所得之也,入門而弗見也,上堂又弗見也,入室又弗見也,亡矣喪矣,不可復見已矣!故哭泣闢踴,盡哀而止矣。 心悵焉愴焉,惚焉愾焉,心絶志悲而已矣。 」此于喪而觀其仁也。 「喪三日而殯,凡附於身者心誠必信,忽之有悔焉耳矣。 三月而葬,凡附於棺者必誠必認,忽之有悔焉耳矣。 」又曰:「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忄交乎?」此于葬而觀其仁也。 ”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 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 祭之日,入室,優然必有見乎其位。 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 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 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絶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 ”又曰:「祭之明曰,明發不寐,饗而致之,又從而思之。 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 」此于祭而觀其仁也。 自此而推之,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射鄉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 親親而仁民,會與而愛物,而天下之大經畢舉而無遺矣。 故曰:孝弟為仁之本。 ●卷七 ○孝弟為仁之本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是故「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黎民于變時雍」。 此之謂孝弟為仁之本。 ○察其所安「求仁而得仁,安民。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安之也。 使非所安,則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矣。 ○子張問十世《記》曰:「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 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子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自春秋之併為七國,七國之親為秦,而大變先王之禮。 然其所以辨上下,別親疏,決嫌疑,定是非,則固未嘗有異乎三王也。 故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自古帝王相傳之統,至秦而大變。 然而秦之所以亡,漢之所以興,則亦不待讖諱而識之矣。 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此百世可知者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此百世可知者也。 ○媚奧奧何神哉?如祀灶,則迎屍而祭于奧,此即灶之神矣。 時人之語謂:「媚其君者,將順于朝廷之上,不若逢迎于燕退之時也。 」注以奧比君,以灶比權臣。 本一神也,析而二之,未合語意。 ○武未盡善觀于季札論文王之樂,以為美哉,猶有憾,則知夫子謂武未盡善之旨矣。 猶未洽于天下,此文之猶有憾也。 天下未安而崩,此武之未盡善也。 《記》曰:「樂者,象成者也。 」又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武王當日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而寶龜之命曰:有大艱于西土,殷之頑民迪屢不靜。 商俗靡靡,利口惟賢,餘風未殄。 視舜之從欲以治四方風動者何如哉。 故《大武》之樂雖作於周公,而未至于世風移之日,聖人之時也,非人力之所能為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不知年數不足也,亻免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故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有一日未死之身,則有一日未聞之道。 ○忠恕延平先生《答問》曰:「夫子之道,不離乎日用之間。 自其盡己而言。 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莫非大道之全體。 雖變化萬殊,於事為之末,而所以貫之者,未嘗不一也。 曾子答門人之問,正是發其心爾,豈有二邪?若以為夫子一以貫之之旨甚精微,非門人所可告,姑以忠恕答之,恐聖賢之心不若是之支也。 如孟子言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人皆足以知之,但合內外之道,使之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則非聖人不能爾。 」朱子又嘗作《忠恕說》,其大指與此略同。 按此說甚明,而《集注》乃謂借嘗得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是疑忠恕為下學之事,不足以言聖人之道也。 然則是二之,非一之也。 慈溪黃氏曰:「天下之理無所不在,而人之未能以貫通者,己私間之也。 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 忠恕既盡,己私乃克,此理所在,斯能貫通。 故忠恕者,所以能一以貫之者也。 」 第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