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教人必先小學,小學之書,聲音、文字是也。 《顏氏家訓》曰:「夫文字者,墳籍根本。 世之學徒多不曉字,讀《五經》者,是徐邈而非許慎;習賦誦者,信褚詮而忽呂忱;明《史記》者,專皮、鄒而廢篆籀;學《漢書》者,悅應、蘇而略《蒼》、《雅》。 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 」吾有取乎其言。 ○文字不同《五經》中,文字不同多矣。 有一經之中而自不同者。 如「桑葚」見于衛詩,而魯則為「ホ」;「鬯弓」著于鄭風,而秦則為「」《左氏》一書,其錄楚也「氏」或為「氏」,「箴尹」或為「針尹」,況于鐘鼎之文乎!《記》曰「書同文」,亦言其大略耳。 ○所見異辭孔子生於昭、定、哀之世,文、宣、成、襄則所聞也,隱、桓、莊、閔、僖則所傳聞也。 國史所載策書之文,或有不備,孔子得據其所見以補之,至于所聞則遠矣,所傳聞則又均勻矣。 雖得之於聞,必將參互以求其信,信則書之,疑則闕之,此其所以為異辭也。 公子益師之卒,《魯史》不書其日,遠而無所考矣。 以此釋經,豈不甚易而實是乎?何休見《桓公二年》會稷之傳,以恩之淺深,有「諱」與「目言」之異,而以書日不書日,詳略之分,為同此例,則甚難而實非矣。 竊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此三語必有所本。 而齊、魯諸儒述之,然其義有三:闕文,一也;諱惡,二也;言孫,三也。 從前之一說,則略于遠而詳于近;從後之二說,則晦于近而章于遠。 讀《春秋》者,可以得之矣。 《漢書》言:孔子作《春秋》,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 弟子退而異言,及口說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鄒、夾之學。 夫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曾子且聞而未達,非子游舉其事實之,亦烏得而明哉?故曰:《春秋》之失亂。 ○紀履糹俞來逆女「何以不稱使?昏禮不稱主人。 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則其稱主人何?辭窮也。 辭窮者何?無母也。 然則紀有母乎?曰:有。 有則何以不稱母?母不通也。 」富平李因篤曰:“此言經所以不書紀侯者,以見母雖不通,而紀侯有母,則不得自稱主人,以別于宋公之無母也。 ○母弟稱弟「齊侯使其弟年來聘」,公羊傳:「其稱弟何?母弟稱弟,母兄稱兄。 」何休以為:「《春秋》變周之文,從殷之質,質家親親,明當親厚,異於群公子也。 」夫一父之子,而以同母不同母為親疏,此時人至陋之見。 春秋以下,骨肉衰薄,禍亂萌生,鮮不由此。 詩人美鳩均愛七子,豈有于父母則望之以均平,于兄弟則教之以疏外,以此為質,是所謂直情而徑行,戎狄之道也。 郭氏曰:「若如《公羊》之說,則異母兄弟不謂之兄弟乎?」程子曰:「《禮》文有立嫡子同母弟之說,其曰同母弟,蓋謂嫡耳,非以同母弟為加親也。 若以同母弟為加親,則知有母不知有父,是禽獸也。 」 ○子沈子《隱公十一年‧公羊傳》「子沈子曰」註云:「子沈子,後師,明說此意者。 沈子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為師也。 不但言『子曰』者,闢孔子也。 其不冠『子』者,他師也。 」按傳中有「子公羊子曰」,子司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宮子曰」,何後師之多歟然則此傳不盡出於公羊子也明矣。 ○谷伯鄧侯書名「谷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 」傳曰:「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 其稱侯、朝何?貴者無後,待之以初也。 」其義甚明,而何氏乃有去二時者,桓公以火攻人君之說,又有不月者,失地君朝惡人之說。 胡氏因之,遂以朝桓之貶歸之於天道矣。 ○鄭忽書名「鄭忽出奔衛。 」傳曰:「忽何以名?春秋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 」傳文簡而難曉。 李因篤曰:「《春秋》之法,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 是則公、侯為一等,伯、子、男為一等也。 故子產曰:『鄭伯、男也。 』遭喪未踰年之君,公侯皆稱子,如宋子、衛子、陳子之類是也。 以其等本貴于伯、子、男,故降而稱子。 今鄭,伯爵也,伯與子、男為一等,下此更無所降,不得不降而書名矣。 名非貶忽之辭,故曰『辭無所貶。 』」 ○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桓公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 ’《九年》:“春,紀季姜歸於京師。 」從逆者而言,謂之王后;從歸者而言,謂之季姜,此自然之文也。 猶《詩》之言「為韓吉相攸」也,猶《左氏》之言「息媯將歸過蔡」也,皆未嫁而冠以夫國之號,此臨文之不得不然也。 而公羊以為「王者無外,其辭成矣」,又以為「父母之於子,雖為天王后,猶曰吾季姜」。 是其說經雖巧,而非聖人之意矣。 今將曰「逆季姜于紀」,則初學之士亦知其不通;又將曰「王后歸於京師」,則王后者誰之女?辭窮矣。 公羊子蓋拘于在國稱女之例,而不知文固有倒之而順者也。 傳文則有不同者,《左氏‧莊公十八年》:「陳媯歸於京師。 」實惠後。 ○爭門《公羊‧閔公二年傳》:「桓公使高子將南陽之甲,立僖公而城魯。 或曰自鹿門至于爭門者是也,或曰自爭門至于吏門者是也。 」註:「鹿門,魯南城東門也。 」據《左傳》「臧紇斬鹿門之關出奔邾」是也,爭門、吏門並闕。 按《說文》:「淨,魯北城門池也。 從水、爭聲。 士耕切。 」是爭門即以此水名,省文作「爭」爾。 後人以「氵靜」字省作「淨」,音才性切。 而梵書用之,自南北史以下,俱為才性之淨,而魯之爭門不復知矣。 第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