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月三代改月之證,見于《白虎通》所引《尚書大傳》之言甚明。 其言曰:「夏以孟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 夏以十三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 殷以十二月為正,色尚白,以鷄鳴為朔。 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 不以二月後為正者,萬物不齊,莫適所統,故必以三微之月也。 周以十一月為正,即名正月,不名十一月矣。 殷以十二月為正,即名正月,不名十二月矣。 夏以十三月為正,即名正月,不名十三月矣。 」氏引《伊訓》、《太甲》「十有二月」之文以為商人不改月之證,與孔傳不合,亦未有明據。 胡氏又引秦人以亥為正,不改時月為證,則不然。 《漢書‧高帝紀》「春正月」注,師古曰:「凡此諸月號皆太初正歷之後記事者追改之,非當時本稱也。 」以十月為歲首,即謂十月為正月。 今此真正月,當時謂之四月耳。 他皆類此。 《叔孫通傳》:「諸侯群臣朝十月。 」師古曰:「漢時尚以十月為正月,故行朝歲之禮,史家追書十月。 」 ○天王《尚書》之文但稱「王」,《春秋》則曰「天王」,以當時楚、吳、徐、越皆僭稱王,故加「天」以別之也。 趙子曰:「稱天王,以表無二尊」是也。 ○邾儀父邾儀父之稱字者,附庸之君無爵可稱,若直書其名,又非所以待鄰國之君也,故字之。 卑于子男,而進于蠻夷之國,與蕭叔朝公同一例也。 《左氏》曰「貴之」,《公羊》曰「褒之」,非矣。 邾儀父稱字,附庸之君也。 阝犁來來朝稱名,下矣。 介葛盧來不言朝,又下矣。 白狄來,略其君之名,又下矣。 ○仲子《隱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亙來歸惠公仲子之。 」曰惠公仲子者,惠公之母仲子也。 《文公九年》:「冬,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衤遂。 」曰僖公成風者,僖公之母成風也。 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 ”此說得之。 《左氏》以為桓公之母;桓未立,而以夫人之禮尊其母,又未薨而,皆遠於人情,不可信。 所以然者,以魯有兩仲子:孝公之妾,一仲子;惠公之妾,又一仲子,而隱之夫人又是子氏。 二傳所聞不同,故有紛紛之說。 此亦《魯史》原文,蓋魯有兩仲子,不得不稱之曰惠公仲子也。 考仲子之宮不言惠公者,承上文而略其辭也。 《釋例》曰:「婦人無外行,于禮當系夫之謚,以明所屬。 」如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衛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薑是也。 妾不得體君,不得已而系之子。 仲子系惠公而不得,系于孝公;成風系僖公而不得,系于莊公,抑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者矣。 《春秋》十二公,夫人之見于經者:桓夫人文姜,莊夫人哀姜,僖夫人聲姜,宣夫人穆姜,成夫人齊姜,皆書薨書葬。 文夫人出姜不書薨、葬。 隱夫人子氏書薨不書葬。 昭夫人孟子變薨言卒,不書葬,不稱夫人。 其妾母之見于經者,僖母成風,宣母敬贏,襄母定姒,昭母齊歸,皆書薨書葬,稱夫人小君。 惟哀母定姒變薨言卒,不稱夫人小君。 其他若隱母聲子、桓母仲子、閔母叔姜,皆不見于經。 定母則經傳皆闕。 而所謂惠公仲子者,惠公之母也。 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谷梁傳》:「夫人者,隱公之妻也。 」卒而不書葬,夫人之義,從君者也。 《春秋》之例,葬君則書,葬君之母則書,葬妻則不書,所以別禮之輕重也。 隱見存而夫人薨,故葬不書。 注謂「隱弒賊不討,故不書」者非。 ○成風敬嬴成風、敬嬴、定姒,齊歸之,書「夫人」,書「小君」,何也?邦人稱之,舊史書之,夫子焉得而貶之。 在後世則秦芊氏、漢薄氏之稱太后也,直書而失自見矣。 定姒書「葬」,而不書「夫人」、「小君」,哀未君也。 孟子則並不書葬,不成喪也。 ○君氏卒君氏卒,以定公十五年姒氏卒例之,從《左氏》為是。 不言子氏者,子氏非一,故系之君以為別,猶仲子之系惠公也。 若天子之卿,則當舉其名,不但言氏也。 或疑君氏之名別無所見。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左師見夫人之步馬者,問之,對曰:『君夫人氏也。 』」蓋當時有此稱。 然則去其「夫人」,即為「君氏」矣。 夫人子氏,隱之妻,嫡也,故書薨。 君氏,隱之母,惠公之繼室,妾也,故書卒。 不書葬者何?《春秋》之初,去西周未遠,嫡、妾之分尚嚴,故仲子別宮而獻六羽,所謂猶秉周禮者也。 僖公以後,日以僭逾,于經可見矣。 ○滕子薛伯杞伯滕侯之降而子也,薛侯之降而伯也,杞侯之降而伯而子也,貶之乎?貶之者,人之可也,名之可也;至于名盡之矣,降其爵非情也。 古之天下猶今也。 崔呈秀、魏廣微,天下之人無字之者,言及之則名之,名之者惡之也,惡之則名之焉盡之矣。 若降其少師而為太子少師,降其尚書而為侍郎、郎中、員外,雖童子亦知其不可矣。 然則三國之降焉何?沙隨程氏以為是三國者,皆微困于諸侯之政而自貶焉。 春秋之世,衛稱公矣;及其末也,貶而侯,貶而君夫滕、薛、杞猶是也,故魯史因而書之也。 小國貧,則滕、薛、杞降而稱伯稱子;大國強,則齊世子光列于莒、邾、滕、薛、杞、小邾上,時為之也。 左氏謂以先至而進之,亦託辭焉爾。 第2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