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命左右取青絲為巨索,寬寬的系于鼎耳之上,孟賁將腰帶束緊,揎起雙袖,用兩枝鐵臂,套入絲絡,狠狠的喝一聲,「起!」那鼎離起約有半尺,仍還於地,用力過猛,眼珠迸出,目眥流血,武王笑曰:「卿大費力!既然卿能舉起此鼎,寡人難道不如?」 任鄙諫曰:「大王萬乘之軀,不可輕試。 」 武王不聽,即時卸下錦袍玉帶,束縛腰身,更用大帶扎縛其袖,任鄙拖袖固諫,武王曰:「汝自不能,乃妒寡人耶?」鄙遂不敢復言,武王大踏步向前,亦將雙臂套入絲絡,想道:「孟賁止能舉起,我偏要行動數步,方可誇勝。 」乃盡生平神力,屏一口氣,喝聲:「起!」那鼎亦離地半尺,方欲轉步,不覺力盡失手,鼎墜於地,正壓在武王右足上,趷札一聲,將脛骨壓個平斷,武王大叫:「痛哉!」登時悶絶。 左右慌忙扶歸公館,血流床蓆,痛極難忍,捱至夜半而薨。 武王自言:「得游鞏雒,雖死無恨。 」今日果然死於雒陽,前言豈非讖乎? 周赧王聞變大驚,急備美棺,親往視殮,哭弔盡禮。 樗裡疾奉其喪以歸,武王無子,迎其異母弟稷嗣位,是為昭襄王。 樗裡疾討舉鼎之罪,磔孟賁,族滅其家;以任鄙能諫,用為漢中太守。 疾復宣言于朝曰:「通三川者,甘茂之謀也。 」甘茂懼為疾所害,遂奔魏國,後死於魏, 再說秦昭襄王聞楚送質子于齊,疑其背秦而向齊,乃使樗裡疾為大將,興兵伐楚,楚使大將景快迎戰,兵敗被殺,楚懷王恐懼,昭襄王乃遣使遺懷王書,略云: 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結為婚姻,相親久矣。 王棄寡人而納質于齊,寡人誠不勝其憤,是以侵王之邊境,然非寡人之情也。 今天下大國,惟楚與秦,吾兩君不睦,何以令于諸侯?寡人願與王會于武關,面相訂約,結盟而散,還王之侵地,復遂前好,惟王許之。 王如不從,是明絶寡人也,寡人不能以兵退矣。 懷王覽書,即召群臣計議曰:「寡人欲勿往,恐激秦之怒;欲往,恐被秦之欺,二者孰善?」 屈原進曰:「秦,虎狼之國也,楚之見欺于秦,非一二次矣。 王往必不歸。 」 相國昭睢曰:「靈均乃忠言也,王其勿行,速發兵自守,以防秦兵之至。 」 靳尚曰:「不然,楚惟不能敵秦,故兵敗將死,輿地日削,今歡然結好,而復拒之,倘秦王震怒,益兵伐楚,奈何?」 懷王之少子蘭,娶秦女為婦,以為婚姻可恃,力勸王行,曰:「秦、楚之女,互相嫁娶,親莫過于此,彼以兵來,尚欲請和,況歡然求為好會乎?上官大夫所言最當,王不可不聽。 」 懷王因楚兵新敗,心本畏秦,又被靳尚、子蘭二人攛掇不過,遂許秦王赴會,擇日起程,只有靳尚相隨。 秦昭王使其弟涇陽君悝,乘王車羽旄,侍衛畢具,詐為秦王,居武關;使將軍白起引兵一萬,伏于關內,以劫楚王;使將軍蒙驁引兵一萬,伏于關外,以備非常。 一面遣使者為好語前迎楚王,往來不絶。 楚懷王信之不疑,遂至武關之下,只見關門大開,秦使者復出迎曰:「寡君候大王于關內三日矣,不敢辱車從于草野,請至敝館,成賓主之禮。 」 懷王已至秦國,勢不容辭,遂隨使者入關。 懷王剛剛進了關門,一聲炮響,關門已緊閉矣。 懷王心疑,問使者曰:「閉關何太急也?」 使者曰:「此秦法也,戰爭之世,不得不然。 」 懷王問:「爾王何在?」 對曰:「先在公館伺候車駕。 」即叱禦者速馳,約行二里許,望見秦王侍衛排列公館之前,使者吩咐停車,館中一人出迎,懷王視之,雖然錦袍玉帶,舉動卻不象秦王,懷王心下躊躇,未肯下車,那人鞠躬致詞曰:「大王勿疑,臣實非秦王,乃王弟涇陽君也,請大王至館,自有話講。 」 懷王只得就館,涇陽君與懷王相見,方欲就坐,只聽得外面一片聲喊起,秦兵萬餘圍住公館,懷王曰:「寡人赴秦王之約,奈何以兵見困耶。 」 涇陽君曰:「無傷也,寡君適有微恙,不能出門,又恐失信于君王,故使微臣悝奉迎君王,屈至咸陽,與寡君一會,以些少軍卒,為君侍衛,萬勿推辭。 」那時不由楚王做主,擁之登車,留蒙驁一軍于關上,涇陽君陪乘,白起領兵四下擁衛,西望咸陽而去。 靳尚逃歸楚國。 懷王嘆曰:「悔不聽昭睢、屈平之言,乃為靳尚所誤!」流淚不已。 懷王既至咸陽,昭襄王大集群臣及諸侯使者于章台之上,秦王南面上坐,使懷王北面參謁,如藩臣禮。 懷王大怒,抗聲大言曰:「寡人信婚姻之好,輕身赴會,今君王假稱有疾,誘寡人至于咸陽,復不以禮相接,此何意也?」 昭襄王曰:「向者蒙君許我黔中之地,已而不果;今日相屈,欲遂前約耳。 倘君王朝許割地,暮即送王歸楚矣!」 懷王曰:「秦縱慾得地,亦當善言,何必詭計如此?」 昭襄王曰:「不如此,君必不從。 」 懷王曰:「寡人願割黔中矣。 請與君王為盟,以一將軍隨寡人至楚受地,何如?」 昭襄王曰:「盟不可信也,必須先遣使回楚,將地界交割分明,方與王餞行耳。 」 秦之群臣皆前勸懷王,懷王益怒曰:「汝詐誘我至此,復強要我以割地,寡人死即死耳,不受汝脅也!」 昭襄王乃留懷王于咸陽城中,不放回國。 再說靳尚逃回,報與昭睢,如此恁般,「秦王欲得楚黔中之地,拘留在彼。 」 第30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東周列國誌》
第3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