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肅侯曰:「寡人年少,立國日淺,未聞至計。 今上客欲糾諸侯以拒秦,寡人敢不敬從?」乃佩以相印,賜以大第,又以飾車百乘,黃金千鎰,白璧百雙,錦繡千匹,使為「縱約長」。 蘇秦乃使人以百金往燕,償旅邸人之百錢。 正欲擇日起行,歷說韓、魏諸國,忽趙肅侯召蘇秦入朝,有急事商議,蘇秦慌忙來見肅侯。 肅侯曰:「適邊吏來報:‘秦相國公孫衍出師攻魏,擒其大將龍賈,斬首四萬五千,魏王割河北十城以求和,衍又欲移兵攻趙。 '將若之何?」 蘇秦聞言,暗暗吃驚:「秦兵若到趙,趙君必然亦效魏求和,‘合縱'之計不成矣!」正是人急計生,且答應過去,另作區處。 乃故作安閒之態,拱手對曰:「臣度秦兵疲敝,未能即至趙國,萬一來到,臣自有計退之。 」 肅侯曰:「先生且暫留敝邑,待秦兵果然不到,方可遠離寡人耳。 」 這句話,正中蘇秦之意,應諾而退。 蘇秦回至府第,喚門下心腹,喚做畢成,至于密室,吩咐曰:「吾有同學故人,名曰張儀,字餘子,乃大梁人氏,我今予汝千金,汝可扮作商賈,變姓名為賈舍人,前往魏邦,尋訪張儀,倘相見時,須如此如此,若到趙之日,又須如此如此,汝可小心在意。 」 賈舍人領命,連夜望大梁而行。 話分兩頭,卻說張儀自離鬼谷歸魏,家貧求事魏惠王不得,後見魏兵屢敗,乃挈其妻去魏游楚,楚相國昭陽留之為門下客。 昭陽將兵伐魏,大敗魏師,取襄陵等七城,楚威王嘉其功,以「和氏之璧」賜之。 何謂「和氏之璧」?當初楚厲王之末年,有楚人卞和得玉璞于荊山,獻於厲王。 王使玉工相之,曰:「石也!」厲王大怒,以卞和欺君,刖其左足。 及楚武王即位,和復獻其璞,玉工又以為石,武王怒,刖其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欲往獻,奈雙足俱刖,不能行動,乃抱璞于懷,痛哭于荊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繼之以血。 有曉得卞和的,問曰:「汝再獻再刖,可以止矣,尚希賞乎,又何哭為?」和曰:「吾非為求賞也,所恨者,本良玉而謂之石,本貞士而謂之欺,是非顛倒,不得自明,是以悲耳!」楚文王聞卞和之泣,乃取其璞,使玉人剖之,果得無瑕美玉,因製為璧,名曰:「和氏之璧」。 今襄陽府南漳縣荊山之顛有池,池旁有石室,謂之抱玉岩,即卞和所居,泣玉處也。 楚王憐其誠,以大夫之祿給卞和,終其身。 此璧乃無價之寶,只為昭陽滅越敗魏,功勞最大,故以重寶賜之。 昭陽隨身攜帶,未嘗少離。 一日,昭陽出遊于赤山,四方賓客從行者百人,那赤山下有深潭,相傳姜太公曾釣于此,潭邊建有高樓,眾人在樓上飲酒作樂,已及半酣,賓客慕「和璧」之美,請于昭陽,求借觀之。 昭陽命守藏豎于車箱中取出寶櫝至前,親自啟鑰,解開三重錦袱,玉光爍爍,照人顏面,賓客次第傳觀,無不極口稱讚。 正賞玩間,左右言:「潭中有大魚躍起。 」昭陽起身憑欄而觀,眾賓客一齊出看,那大魚又躍起來,足有丈餘,群魚從之跳躍,俄焉雲興東北,大雨將至。 昭陽吩咐:「收拾轉程。 」守藏豎欲收「和璧」置櫝,已不知傳遞誰手,竟不見了。 亂了一回,昭陽回府,教門下客捱查盜璧之人,門下客曰:「張儀赤貧,素無行,要盜璧除非此人。 」昭陽亦心疑之,使人執張儀笞掠之,要他招承,張儀實不曾盜,如何肯服,笞至數百,遍體俱傷,奄奄一息,昭陽見張儀垂死,只得釋放,旁有可憐張儀的,扶儀歸家。 其妻見張儀困頓模樣,垂淚而言曰:「子今日受辱,皆由讀書遊說所致,若安居務農,寧有此禍耶?」儀張口向妻使視之,問曰:「吾舌尚在乎。 」妻笑曰:「尚在。 」儀曰:「舌在,便是本錢,不愁終困也。 」 於是將息半愈,復還魏國。 賈舍人至魏之時,張儀已回魏半年矣。 聞蘇秦說趙得意,正欲往訪,偶然出門,恰遇賈舍人休車于門外,相問間,知從趙來,遂問:「蘇秦為趙相國,信果真否?」賈舍人曰:「先生何人,得無與吾相國有舊耶,何為問之?」儀告以同學兄弟之情,賈舍人曰:「若是,何不往游,相國必當薦揚,吾賈事已畢,正欲還趙,若不棄嫌微賤,願與先生同載。 」張儀欣然從之。 既至趙郊,賈舍人曰:「寒家在郊外,有事只得暫別,城內各門俱有旅店,安歇遠客,容卑人過幾日相訪。 」張儀辭賈舍人下車,進城安歇。 次日,修刺求謁蘇秦,秦預誡門下人不許為通,候至第五日,方得投進名刺,秦辭以事冗,改日請會。 儀復候數日,終不得見,怒欲去,地方店主人拘留之,曰:「子已投刺相府,未見發落,萬一相國來召,何以應之?雖一年半載,亦不敢放去也。 」 張儀悶甚,訪賈舍人何在,人亦無知者,又過數日,覆書刺往辭相府,蘇秦傳命:「來日相見。 」儀向店主人假借衣履停當,次日侵晨往候,蘇秦預先排下威儀,闔其中門,命客從耳門而入。 張儀欲登階,左右止之曰:「相國公謁未畢,客宜少待。 」儀乃立於廡下,睨視堂前官屬拜見者甚眾,已而稟事者又有多人。 良久,日將昃,聞堂上呼曰:「客今何在?」左右曰:「相君召客。 」儀整衣升階,只望蘇秦降坐相迎,誰知秦安坐不動。 儀忍氣進揖,秦起立,微舉手答之,曰:「餘子別來無恙?」儀怒氣勃勃,竟不答言。 第29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東周列國誌》
第2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