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吳公子姬光,乃吳王諸樊之子。 諸樊薨,光應嗣位,因守父命,欲以次傳位於季札,故余祭、夷昧以次相及。 及夷昧薨後,季札不受國,仍該立諸樊之後,爭奈王僚貪得不讓,竟自立為王。 公子光心中不服,潛懷殺僚之意,其如群臣皆為僚黨,無與同謀。 隱忍于中,乃求善相者曰被離,舉為吳市吏,囑以諮訪豪傑,引為己輔。 一日,伍員吹簫過于吳市,被離聞簫聲甚哀,再一聽之,稍辨其音,出見員,乃大驚曰:「吾相人多矣,未見有如此之貌也!」乃揖而進之,遜于上坐,伍員謙讓不敢,被離曰:「吾聞楚殺忠臣伍奢,其子子胥出亡外國,子殆是乎?」員跼蹐未對,被離又曰:「吾非禍子者,吾見子狀貌非常,欲為子求富貴地耳。 」伍員乃訴其實。 早有侍人知其事,報知王僚,僚召被離引員入見。 被離一面使人私報姬光得知,一面使伍員沐浴更衣,一同入朝,進謁王僚,王僚奇其貌,與之語,知其賢,即拜為大夫之職,次日,員入謝,道及父兄之冤,咬牙切齒,目中火出,王僚壯其氣,意復憐之,許為興師復仇。 姬光素聞伍員智勇,有心收養他,聞先謁王僚,恐為僚所親用,心中微慍,乃往見王僚曰:「光聞楚之亡臣伍員,來奔我國,王以為何如人?」僚曰:「賢而且孝。 」光曰:「何以見之!」僚曰:「勇壯非常,與寡人籌策國事,無不中窾,是其賢也;念父兄之冤,未曾須臾忘報,乞師于寡人,是其孝也!」光曰:「王許以復仇乎?」僚曰:「寡人憐其情,已許之矣。 」光諫曰:「萬乘之主,不為匹夫興師。 今吳、楚構兵已久,未見大勝,若為子胥興師,是匹夫之恨,重於國恥也,勝則彼快其憤,不勝則我益其辱,必不可!」王僚以為然,遂罷伐楚之議,伍員聞光之入諫,曰:「光方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也!」乃辭大夫之職不受,光復言于王僚曰:「子胥以王不肯興師,辭職不受,有怨望之心,不可用之。 」僚遂疏伍員,聽其辭去。 但賜以陽山之田百畝,員與勝遂耕于陽山之野。 姬光私往見之,饋以米粟布帛,問曰:「子出入吳、楚之境,曾遇有才勇之士,略如子胥者乎?」員曰:「某何足道,所見有專諸者,真勇士也!」光曰:「願因子胥得交于專先生。 」員曰:「專諸去此不遠,當即召之,明旦可入謁也!」光曰:「既是才勇之士,某即當造請,豈敢召乎?」乃與伍員同車共載,直造專諸之家。 專諸方在街坊磨刀,為人屠豕,見車馬紛紛,方欲走避,伍員在車上呼曰:「愚兄在此。 」專諸慌忙停刀,候伍員下車相見,員指公子光曰:「此吳國長公子,慕吾弟英雄,特來造見,弟不可辭。 」專諸曰:「某閭巷小民,有何德能,敢煩大駕。 」遂揖公子光而進,篳門蓬戶,低頭而入,公子光先拜,致生平相慕之意,專諸答拜。 光奉上金帛為贄,專諸固讓,伍員從旁力勸,方纔肯受。 自此專諸遂投于公子光門下。 光使人日饋粟肉,月給布帛,又不時存問其母,專諸甚感其意,一日,問光曰:「某村野小人,蒙公子豢養之恩,無以為報,倘有差遣,惟命是從。 」光乃屏左右,述其欲刺王僚之意。 專諸曰:「前王夷昧卒,其子分自當立,公子何名而欲害之!」光備言祖父遺命,以次相傳之故,「季札既辭,宜歸適長,適長之後,即光之身也,僚安得為君哉,吾力弱不足以圖大事,故欲借助于有力者。 」專諸曰:「何不使近臣從容言于王側,陳前王之命,使其退位,何必私備劍士,以傷先王之德?」光曰:「僚貪而恃力,知進之利,不能退讓,若與之言,反生忌害,光與僚勢不兩立。 」專諸奮然曰:「公子之言是也,但諸有老母在堂,未敢以死相許。 」光曰:「吾亦知爾母老子幼,然非爾無與圖事者,苟成其事,君之子母,即吾子母也,自當盡心養育,豈敢有負于君哉?」 專諸沉思良久,對曰:「凡事輕舉無功,必圖萬全。 夫魚在千仞之淵,而入漁人之手者,以香餌在也,欲刺王僚,必先投王之所好,乃能親近其身,不知王所好何在?」光曰:「好味。 」專諸 曰:「味中何者最甘?」光曰:「尤好魚炙?」專諸曰:「某請暫辭?」公子光曰:「壯士何往?」專諸曰:「某往學治味,庶可近吳王耳!」 專諸遂往太湖學炙魚,凡三月,嘗其炙者,皆以為美,然後復見姬光,光乃藏專諸于府中。 髯翁有詩云: 剛直人推伍子胥,也因獻媚進專諸。 欲知弒械從何起?三月湖邊學炙魚。 姬光召伍子胥,謂:「專諸已精其味矣,何以得近吳王?」員對曰:「夫鴻鵠所以不可制者,以羽翼在也;欲制鴻鵠,必先去其羽翼。 吾聞公子慶忌,筋骨如鐵,萬夫莫當,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王僚得一慶忌,旦夕相隨,尚且難以動手。 況其母弟掩余、燭庸並握兵權,雖有擒龍搏虎之勇,鬼神不測之謀,安能濟事?公子欲除王僚,必先去此三子,然後大位可圖,不然,雖幸而成事,公子能安然在位乎?」 光俯思半晌,恍然曰:「君言是也,且歸爾田,俟有間隙,然後相議耳!」員乃辭去。 是年,周景王崩,有嫡世子曰猛,次曰匄,長庶子曰朝。 景王寵愛朝,囑于大夫賓孟欲更立世子之位,未行而崩。 劉獻公摯亦卒,子劉卷字伯蚡嗣立,素與賓孟有隙,遂同單穆公劫殺賓孟,立世子猛,是為悼王。 第2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東周列國誌》
第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