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童既在卿列,欒書、荀偃羞與同事,每每稱病不出,胥童恃晉侯之寵,不以為意。 一日,厲公同胥童出遊于嬖臣匠麗氏之家,家在太陰山之南,離絳城二十餘里,三宿不歸。 荀偃私謂欒書曰:「君之無道,子所知也,吾等稱疾不朝,目下雖得苟安,他日胥童等見疑,復誣我等以怨望之名,恐三郤之禍,終不能免。 不可不慮!」 欒書曰:「然則何如?」荀偃曰:「大臣之道,社稷為重,君為輕,今百萬之眾,在子掌握,若行不測之事,別立賢君,誰敢不從?」欒書曰:「事可必濟乎?」荀偃曰:「龍之在淵,沒人不可窺也;及其離淵就陸,童子得而制之。 君游于匠麗氏,三宿不返,此亦離淵之龍矣,尚何疑哉?」欒書嘆曰:「吾世代忠於晉家,今日為社稷存亡,出此不得已之計,後世必議我為弒逆,我亦不能辭矣!」 乃商議忽稱病癒,欲見晉侯議事,預使牙將程滑將甲士三百人,伏于太陰山之左右,二人到匠麗氏謁見厲公,奏言:「主公棄政出遊,三日不歸,臣民失望,臣等特來迎駕還朝!」厲公被強不過,只得起駕。 胥童前導,書、偃後隨,行至太陰山下,一聲炮響,伏兵齊起,程滑先將胥童砍死,厲公大驚,從車上倒跌下來,書、偃吩咐甲士將厲公拿住,屯兵于太陰山下,囚厲公于軍中,欒書曰:「范、韓二氏,將來恐有異言,宜假君命以召之!」荀偃曰:「善!」乃使飛車二乘,分召士匄、韓厥二將。 使者至士匄之家,士匄問:「主公召我何事?」使者不能答,匄曰:「事可疑矣!」即遣心腹左右,打聽韓厥行否,韓厥先以病辭,匄曰:「智者所見略同也!」 欒書見匄,厥俱不至,問荀偃:「此事如何?」偃曰:「子已騎虎背,尚欲下耶?」欒書點頭會意,是夜,命程滑獻鴆酒于厲公,公飲之而薨。 即于軍中殯殮,葬于翼城東門之外。 士匄,韓厥驟聞君薨,一齊出城奔喪,亦不問君死之故。 葬事既畢,欒書集諸大夫共議立君。 荀偃曰:「三郤之死,胥童謗謂欲扶立孫周,此乃讖也。 靈公死於桃園,而襄遂絶後,天意有在,當往迎之!」群臣皆喜。 欒書乃遣荀如京師,迎孫周為君。 周是時十四歲矣,生得聰穎絶人,志略出眾。 見荀來迎,問其備細,即日辭了單襄公,同荀歸晉。 行到地名清原,欒書、荀偃、士匄、韓厥一班卿大夫,齊集迎接。 孫周開言曰:「寡人覊旅他邦,且不指望還鄉,豈望為君乎?但所貴為君者,以命令所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無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命,只在今日,如其不然,聽卿等更事他人,孤不能擁空名于上,為州蒲之續也!」 欒書等俱顫慄再拜曰:「群臣願得賢君而事,敢不從命!」既退,欒書謂諸臣曰:「新君非舊比也,當以小心事之!」 孫周進了絳城,朝于太廟,嗣晉侯之位,是為悼公。 即位之次日,即面責夷羊五,清沸魋等逢君于惡之罪,命左右推出朝門斬之,其族俱逐出境外。 又將厲公之死,坐罪程滑,磔之於市。 嚇得欒書終夜不寐,次日,即告老致政,薦韓厥以自代。 未幾,驚憂成疾而卒。 悼公素聞韓厥之賢,拜為中軍元帥,以代欒書之位。 韓厥託言謝恩,私奏于悼公曰:「臣等皆賴先世之功,得侍君左右。 然先世之功,無有大於趙氏者:衰佐文公,盾佐襄公,俱能輸忠竭悃,取威定伯。 不幸靈公失政,寵信奸臣屠岸賈,謀殺趙盾,出奔僅免。 靈公遭兵變,被弒于桃園,景公嗣立,復寵屠岸賈,岸賈欺趙盾已死,假稱趙氏弒逆,追治其罪,滅絶趙宗,臣民憤怨,至今不平。 天幸趙氏有遣孤趙武尚在,主公今日賞功罰罪,大修晉政,既已正夷羊五等之罰,豈可不追錄趙氏之功乎?」 悼公曰:「此事寡人亦聞先人言之,今趙氏何在?」韓厥對曰:「當時岸賈索趙氏孤兒甚急,趙之門客曰公孫杵臼、程嬰,杵臼假抱遺孤,甘就誅戮,以脫趙武;程嬰將武藏匿于盂山,今十五年矣!」悼公曰:「卿可為寡人召之!」韓厥奏曰:「岸賈尚在朝中,主公必須秘密其事!」悼公曰:「寡人知之矣!」 韓厥辭出宮門,親自駕車,往迎趙武于盂山。 程嬰為禦,當初從故絳城而出,今日從新絳城而入,城郭俱非,感傷不已。 韓厥引趙武入內宮,朝見悼公,悼公匿于宮中,詐稱有疾。 明日,韓厥率百官入宮問安,屠岸賈亦在。 悼公曰:「卿等知寡人之疾乎,只為功勞簿上有一件事不明,以此心中不快耳!」諸大夫叩首問曰:「不知功勞簿上那一件不明?」悼公曰:「趙衰、趙盾,兩世立功于國家,安忍絶其宗祀?」眾人齊聲應曰:「趙氏滅族,已在十五年前,今主公雖追念其功,無人可立。 」 悼公即呼趙武出來,遍拜諸將。 諸將曰:「此位小郎君何人?」韓厥曰:「此所謂孤兒趙武也。 向所誅趙孤,乃門客程嬰之子耳!」屠岸賈此時魂不附體,如痴醉一般,拜伏于地上,不能措一詞。 悼公曰:「此事皆岸賈所為,今日不族岸賈,何以慰趙氏冤魂于地下?」叱左右:「將岸賈綁出斬首!」即命韓厥同趙武,領兵圍屠岸賈之宅,無少長皆殺之。 趙武請岸賈之首,祭于趙朔之墓。 國人無不稱快。 潛淵詠史詩曰: 岸賈當時滅趙氏,今朝趙氏滅屠家。 只爭十五年前後,怨怨仇仇報不差! 第1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東周列國誌》
第1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