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萊駒引兵來見梁弘,盛述褒蠻子之勇,梁弘笑曰:「雖有鯨蛟,已入鐵網,安能施其變化哉?吾等按兵勿動,俟其盡過,從後驅之,可獲全勝。 」 再說孟明等三帥,進了東崤,約行數里,地名上天梯,墮馬崖,絶命岩,落魂澗,鬼愁窟,斷雲峪,一路都是有名的險處,車馬不能通行。 前哨褒蠻子已自去得遠了。 孟明曰:「蠻子已去,料無埋伏矣!」吩咐軍將,解了轡索,卸了甲冑,或牽馬而行,或扶車而過,一步兩跌,備極艱難,七斷八續,全無行伍。 有人問道:「秦兵當日出行,也從崤山過去的。 不見許多艱阻?今番迴轉,何說得恁般?」這有個緣故,當初秦兵出行之日,乘著一股鋭氣,且沒有晉兵攔阻。 輕車快馬,緩步徐行,任意經過,不覺其苦。 今日往來千里,人馬俱疲睏了。 又擄掠得滑國許多子女金帛,行裝重滯;況且遇過晉兵一次,雖然硬過,還怕前面有伏,心下慌忙,倍加艱阻,自然之理也。 孟明等過了上天梯第一層險隘,正行之間,隱隱聞鼓角之聲,後隊有人報道:「晉兵從後追至矣!」 孟明曰:「我既難行,他亦不易,但愁前阻,何怕後追?吩咐各軍,速速前進便了。 」教白乙前行,「我當親自斷後,以禦追兵。 」 又驀過了墮馬崖,將近絶命岩了,眾人發起喊來,報道:「前面有亂木塞路,人馬俱不能通,如何是好?」孟明想:「這亂木從何而來?莫非前面果有埋伏?」乃親自上前來看,但見岩旁有一碑,鎸上五字道:「文王避雨處。 」碑旁豎立紅旗一面,旗竿約長三丈有餘,旗上有一「晉」字,旗下都是縱橫亂木,孟明曰:「此是疑兵之計也,事已至此,便有埋伏,只索上前。 」遂傳令教軍士先將旗竿放倒,然後搬開柴木,以便跋涉。 誰知這面晉字紅旗,乃是伏軍的記號,他伏于岩谷僻處,望見旗倒,便知秦兵已到,一齊發作,秦軍方纔搬運柴木,只聞前面鼓聲如雷,遠遠望見旌旗閃爍,正不知多少軍馬,白乙丙且教安排器械,為衝突之計。 只見山岩高處,立着一位將軍,姓狐名射姑,字賈季,大叫道:「汝家先鋒褒蠻子,已被縛在此了,來將早早投降,免遭屠戮。 」 原來褒蠻子恃勇前進,墮于陷坑之中,被晉軍將撓鈎搭起,綁縛上囚車了。 白乙丙大驚,使人報知西乞術與主將孟明,商議併力奪路。 孟明看這條路徑,只有尺許之闊,一邊是危峰峻石,一邊臨著萬丈深溪,便是落魂澗了,雖有千軍萬馬,無處展施,心生一計,傳令:「此非交鋒之地,教大軍一齊退轉東崤寬展處,決一死戰,再作區處。 」 白乙丙奉了將令,將軍馬退回,一路聞金鼓之聲,不絶于耳,才退至墮馬崖,只見東路旌旗,連接不斷,卻是大將梁弘同副將萊駒,引著五千人馬,從後一步步襲來。 秦軍過不得墮馬崖,只得又轉,此時好象螞蟻在熱盤之上,東旋西轉,沒有個定處。 孟明教軍士從左右兩旁,爬山越溪,尋個出路,只見左邊山頭上金鼓亂鳴,左有一枝軍占住,叫道:「大將先且居在此,孟明早早投降。 」右邊隔溪一聲炮響,山谷俱應,又豎起大將胥嬰的旗號。 孟明此時,如萬箭攢心,沒擺佈一頭處,軍士每分頭亂竄,爬山越溪,都被晉兵斬獲,孟明大怒,同西乞、白乙二將,仍殺到墮馬崖來,那柴木上都摻有硫黃焰硝引火之物,被韓子輿放起火來,燒得焰騰騰煙漲迷天,紅赫赫火星撒地,後面梁弘軍馬已到,逼得孟明等三帥叫苦不迭,左右前後,都是晉兵佈滿。 孟明謂白乙丙曰:「汝父真神算也。 今日困于絶地,我死必矣。 你二人變服,各自逃生,萬一天幸,有一人得回秦國,奏知吾主,興兵報仇,九泉之下,亦得吐氣。 」 西乞術、白乙丙哭曰:「吾等生則同生,死則同死,縱使得脫,何面目獨歸故國?」 言之未已,手下軍兵,看看散盡,委棄車仗器械,連路堆積。 孟明等三帥,無計可施,聚于岩下,坐以待縛,晉兵四下圍裹將來,如饅頭一般,把秦家兵將,做個餤子,一個個束手受擒。 殺得血污溪流,屍橫山徑,匹馬只輪,一些不曾走漏。 髯翁有詩云: 千里雄心一旦灰,西崤無復只輪迴。 休誇晉帥多奇計,蹇叔先曾墮淚來。 先且居諸將會集於東崤之下,將三帥及褒蠻子上了囚車,俘獲軍士及車馬,並滑國擄掠來許多子女玉帛,盡數解到晉襄公大營。 襄公墨縗受俘,軍中歡呼動地,襄公問了三帥姓名,又問:「褒蠻子何人也?」 梁弘曰:「此人雖則牙將,有兼人之勇,萊駒曾失利一陣,若非落于陷坑,亦難制縛。 」 襄公駭然曰:「既如此驍勇,留之恐有他變。 」喚萊駒上前,「汝前日戰輸與他,今日在寡人面前,可斬其頭以泄恨。 」萊駒領命,將褒蠻子縛于庭柱,手握大刀,方欲砍去,那蠻子大呼曰:「汝是我手下敗將,安敢犯吾?」這一聲,就如半空中起個霹靂一般,屋宇俱震動,蠻子就呼聲中,將兩臂一撐,麻索俱斷,萊駒吃一大驚,不覺手顫,墮刀于地。 蠻子便來搶這把大刀,有個小校,名曰狼瞫,從旁觀見,先搶刀在手,將蠻子一刀劈倒,再復一刀,將頭割下,獻於晉侯之前,襄公大喜曰:「萊駒之勇,不及一小校也?」乃黜退萊駒不用,立狼瞫為車右之職,狼瞫謝恩而出。 自謂受知于君,不往元帥先軫處拜謝。 先軫心中,頗有不悅之意。 第1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東周列國誌》
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