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員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所以心欲小者,慮患未生,備禍未發,戒過慎微,不敢縱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萬國,一齊殊俗,並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輻湊而為之轂;智欲員者,環復轉運,終始無端,旁流四達,淵泉而不竭,萬物並興,莫不響應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操,通不肆志;能欲多者,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動廢置,曲得其宜,無所擊戾,無不畢宜也;事欲鮮者,執柄持術,得要以應眾,執約以治廣,處靜持中,運于璇樞,以一合萬,若合符者也。 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無不懷也;智員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能多者,無不治也;事鮮者,約所持也。 古者天子聽朝,公卿正諫,博士誦詩,瞽箴師誦,庶人傳語,史書其過,宰徹其膳。 猶以為未足也,故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湯有司直之人,武王立戒慎之鞀。 過若豪厘,而既已備之也。 夫聖人之於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 堯、舜、禹、湯、文、武皆坦然天下而南面焉。 當此之時,鼛鼓而食,奏《雍》而徹,已飯而祭灶,行不用巫祝,鬼神弗敢祟,山川弗敢禍,可謂至貴矣。 然而戰顫慄慄,日慎一日。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心小矣。 《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其斯之謂歟!武王伐紂,發鉅橋之粟,散鹿台之錢,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朝成湯之廟,解箕子之囚。 使各處其宅,田其田,無故無新,惟賢是親,用非其有,使非其人,晏然若故有之。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志大也。 文王周觀得失,遍覽是非,堯、舜所以昌,桀、紂所以亡者,皆著于明堂,於是略智博問,以應無方。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智員矣。 成、康繼文、武之業,守明堂之制,觀存亡之跡,見成敗之變,非道不言,非義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為,擇善而後從事焉。 由此觀之,則聖人之行方矣。 孔子之通,智過于萇宏,勇服于孟賁,足躡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 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教道,以成素王,事亦鮮矣。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國五十二,弒君三十六,采善鉏醜,以成王道,論亦博矣。 然而圍于匡,顏色不變,絃歌不輟,臨死亡之地,犯患難之危,據義行理而志不懾,分亦明矣。 然為魯司寇,聽獄必為斷,作為《春秋》,不道鬼神,不敢專己。 夫聖人之智,固已多矣。 其所守者約,故舉而必榮。 愚人之智,固已少矣,其所事者多,故動而必窮矣。 吳起、張儀,智不若孔、墨,而爭萬乘之君,此其所以車裂支解也。 夫以正教化者,易而必成;以邪巧世者,難而必敗。 凡將設行立趣于天下,舍其易成者,而從事難而必敗者,愚惑之所致也。 凡此六反者,不可不察也。 遍知萬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謂智;遍愛群生而不愛人類,不可謂仁。 仁者愛其類也,智者不可惑也。 仁者雖在斷割之中,其所不忍之色可見也。 智者雖煩難之事,其不暗之效可見也。 內恕反情,心之所欲,其不加諸人,由近知遠,由己知人,此仁智之所合而行也。 小有教而大有存也,小有誅而大有寧也,唯惻隱推而行之,此智者之所獨斷也。 故仁智錯,有時合,合者為正,錯者為權,其義一也。 府吏守法,君子制義,法而無義,亦府吏也,不足以為政。 耕之為事也勞,織之為事也擾,擾勞之事而民不捨者,知其可以衣食也。 人之情不能無衣食,衣食之道,必始於耕織,萬民之所公見也。 物之若耕織者,始初甚勞,終必利也。 眾愚人之所見者寡,事可權者多,愚之所權者少,此愚者之所多患也。 物之可備者,智者盡備之;可權者,盡權之;此智者所以寡患也。 故智者先忤而後合,愚者始於樂而終於哀。 今日何為而榮乎?旦日何為而義乎?此易言也。 今日何為而義,旦日何為而榮,此難知也。 問瞽師曰:「白素何如?」曰:「縞然。 」曰:「黑何若?」曰:「黮然。 」授白黑而示之,則不處焉。 人之視白黑以目,言白黑以口,瞽師有以言白黑,無以知白黑,故言白黑與人同,其別白黑與人異。 入孝于親,出忠於君,無愚智賢不肖,皆知其為義也,使陳忠孝行而知所出者,鮮矣!凡人思慮,莫不先以為可而後行之,其是或非,此愚智之所以異。 凡人之性,莫貴于仁,莫急於智。 仁以為質,智以行之,兩者為本,而加之以勇力、辯慧、捷疾、劬錄、巧敏、遲利、聰明、審察,盡眾益也。 身材未修,伎藝曲備,而無仁智以為表干,而加之以眾美,則益其損。 故不仁而有勇力果敢,則狂而操利劍;不智而辯慧懷給,則棄驥而不式。 雖有材能,其施之不當,其處之不宜,適足以輔偽飾非,伎藝之眾,不如其寡也。 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勢;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 魚得水而游焉則樂,唐決水涸,則為螻蟻所食。 有掌修其堤防,補其缺漏,則魚得而利之,國有以存,人有以生。 國之所以存者,仁義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 國無義,雖大必亡;人無善志,雖勇必傷。 治國上使不得與焉。 孝于父母,弟于兄嫂,信于朋友,不得上令而可得為也。 釋己之所得為,而責于其所不得制,悖矣。 第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淮南子》
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