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 故鼓宮而宮應,鼓角而角動。 以龍致雨,以形逐影。 禍福之所自來,眾人以為命,焉不知其所由。 故國亂非獨亂,有必召寇。 獨亂未必亡也,召寇則無以存矣。 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義。 攻亂則服,服則攻者利;攻亂則義,義則攻者榮。 榮且利,中主猶且為之,有況於賢主乎?故割地寶器戈劍、卑辭屈服,不足以止攻,唯治為足。 治則為利者不攻矣,為名者不伐矣。 凡人之攻伐也,非為利則固為名也。 名實不得,國雖強大,則無為攻矣。 兵所自來者久矣。 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卻苗民,更易其俗;禹攻曹、魏、屈驁、有扈,以行其教。 三王以上,固皆用兵也。 亂則用,治則止。 治而攻之,不祥莫大焉;亂而弗討,害民莫長焉。 此治亂之化也,文武之所由起也。 文者愛之徵也,武者惡之表也。 愛惡循義,文武有常,聖人之元也。 譬之若寒暑之序,時至而事生之。 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 事適於時者,其功大。 士尹池為荊使於宋,司城子罕觴之。 南家之牆信絭於前而不直,西家之潦徑其宮而不止。 士尹池問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為鞔者也。 吾將徙之,其父曰:『吾恃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國之求鞔者不知吾處也,吾將不食。 願相國之憂吾不食也。 』為是故,吾弗徙也。 西家高,吾宮庳,潦之經吾宮也利,故弗禁也。 」士尹池歸荊,荊王適興兵而攻宋,士尹池諫於荊王曰:「宋不可攻也。 其主賢,其相仁。 賢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 荊國攻之,其無功而為天下笑乎!」故釋宋而攻鄭。 孔子聞之曰:「夫修之於廟堂之上,而折衝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宋在三大萬乘之間,子罕之時,無所相侵,邊境四益,相平公、元公、景公以終其身,其唯仁且節與?故仁節之為功大矣。 故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節儉。 趙簡子將襲衛,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 六月而後反,趙簡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謀利而得害,猶弗察也。 今蘧伯玉為相,史鰍佐焉,孔子為客,子貢使令於君前,甚聽。 《易》曰: 『渙其群,元吉。 』渙者賢也,群者眾也,元者吉之始也。 『渙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賢也。 ”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凡謀者,疑也。 疑則從義斷事。 從義斷事,則謀不虧。 謀不虧,則名實從之。 賢主之舉也,豈必旗僨將斃而乃知勝敗哉?察其理而得失榮辱定矣。 故三代之所貴,無若賢也。 達鬱 五曰: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六府。 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 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 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鬱也。 故水鬱則為污,樹鬱則為蠹,草鬱則為蕢。 國亦有鬱。 主德不通,民欲不達,此國之鬱也。 國鬱處久,則百惡並起,而萬災叢至矣。 上下之相忍也,由此出矣。 故聖王之貴豪士於忠臣也,為其敢直言而決鬱塞也。 周厲王虐民,國人皆謗。 召公以告,曰:「民不堪命矣!」王使衛巫監謗者,得則殺之。 國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以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召公曰:「是障之也,非弭之也。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潰,敗人必多。 夫民猶是也。 是故治川者決之使導,治民者宣之使言。 是故天子聽政,使公卿列士正諫,好學博聞獻詩,矇箴,師誦,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而後王斟酌焉。 是以下無遺善,上無過舉。 今王塞下之口,而遂上之過,恐為社稷憂。 」王弗聽也。 三年,國人流王于彘。 此鬱之敗也。 鬱者不陽也。 周鼎著鼠,令馬履之,為其不陽也。 不陽者,亡國之俗也。 管仲觴桓公。 日暮矣,桓公樂之而徵燭。 管仲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 君可以出矣。 」公不說,曰:「仲父年老矣,寡人與仲父為樂將幾之!請夜之。 」管仲曰:「君過矣。 夫厚於味者薄於德,沈於樂者反於憂。 壯而怠則失時,老而解則無名。 臣乃今將為君勉之,若何其沈於酒也!」管仲可謂能立行矣。 凡行之墮也於樂,今樂而益飭;行之壞也於貴,今主欲留而不許。 伸志行理,貴樂弗為變,以事其主。 此桓公之所以霜也。 列精子高聽行乎齊湣王,善衣東布衣,白縞冠,顙推之履,特會朝雨袪步堂下,謂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曰:「公姣且麗。 」列精子高因步而窺於井,粲然惡丈夫之狀也。 喟然嘆曰:「侍者為吾聽行於齊王也,夫何阿哉!又況於所聽行乎?萬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無所鏡,其殘亡無日矣。 孰當可而鏡?其唯士乎!人皆知說鏡之明己也,而惡士之明己也。 鏡之明己也功細,士之明己也功大。 得其細,失其大,不知類耳。 趙簡子曰:“厥也愛我,鐸也不愛我。 厥之諫我也,必於無人之所;鐸之諫我也,喜質我於人中,必使我醜。 」尹鐸對曰:「厥也愛君之丑也,而不愛君之過也;鐸也愛君之過也,而不愛君之丑也。 臣嘗聞相人於師,敦顏而土色者忍醜。 不質君於人中,恐君之不變也。 」此簡子之賢也。 人主賢則人臣之言刻。 簡子不賢,鐸也卒不居趙地,有況乎在簡子之側哉! 行論 第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呂氏春秋》
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