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曰:聖人相諭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從蜻游,蜻之至者百數而不止,前後左右盡蜻也,終日玩之而不去。 其父告之曰: 「聞蜻皆從女居,取而來,吾將玩之。 」明日之海上,而蜻無至者矣。 勝書說周公旦曰:「延小人眾,徐言則不聞,疾言則人知之。 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 」勝書曰:「有事於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 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 」故勝書能以不言說,而周公旦能以不言聽。 此之謂不言之聽。 不言之謀,不聞之事,殷雖惡周,不能疵矣。 口昬不言,以精相告,紂雖多心,弗能知矣。 目視於無形,耳聽於無聲,商聞雖眾,弗能窺矣。 同惡同好,志皆有欲,雖為天子,弗能離矣。 孔子見溫伯雪子,不言而出。 子貢曰:「夫子之慾見溫伯雪子好矣,今也見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不可以容聲矣。 」故未見其人而知其志,見其人而心與志皆見,天符同也。 聖人之相知,豈待言哉?白公問於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 孔子不應。 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沒人能取之。 」白公曰: 「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澠之合者,易牙嘗而知之。 」白公曰: 「然則人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胡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為可耳。 」白公弗得也。 知謂則不以言矣。 言者謂之屬也。 求魚者濡,爭獸者趨,非樂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淺智者之所爭則末矣。 此白公之所以死於法室。 齊桓公合諸侯,衛人後至。 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退朝而入,衛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衛君之罪。 公曰:「吾於衛無故,子曷為請?」對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 見妾而有動色,伐衛也。 」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之。 管仲曰:「君舍衛乎?」公曰:「仲父安識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見臣而有慚色,臣是以知之。 」君曰:「善。 仲父治外,夫人治內,寡人知終不為諸侯笑矣。 」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聲,夫人乃以行步氣志。 桓公雖不言,若暗夜而燭燎也。 晉襄公使人於周曰:「弊邑寡君寢疾,卜以守龜,曰:『三涂為祟。 』弊邑寡君使下臣願藉途而祈福焉。 」天子許之,朝,禮使者事畢,客出。 萇弘謂劉康公曰:「夫祈福於三涂,而受禮於天子,此柔嘉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願公備之也。 」劉康公乃儆戎車卒士以待之。 晉果使祭事先,因令楊子將卒十二萬而隨之,涉於棘津,襲聊、阮、梁蠻氏,滅三國焉。 此形名不相當,聖人之所察也,萇弘則審矣。 故言不足以斷小事,唯知言之謂者可為。 離謂 四曰:言者以諭意也。 言意相離,凶也。 亂國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顧其實,務以相毀,務以相譽,毀譽成黨,眾口熏天,賢不肖不分。 以此治國,賢主猶惑之也,又況乎不肖者乎?惑者之患,不自以為惑,故惑惑之中有曉焉,冥冥之中有昭焉。 亡國之主,不自以為惑,故與桀、紂、幽、厲皆也。 然有亡者國,無二道矣。 鄭國多相縣以書者,子產令無縣書,鄧析致之。 子產令無致書,鄧析倚之。 令無窮,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 是可不可無辯也。 可不可無辯,而以賞罰,其罰愈疾,其亂愈疾。 此為國之禁也。 故辯而不當理則偽,知而不當理則詐。 詐偽之民,先王之所誅也。 理也者,是非之宗也。 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 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 以告鄧析,鄧析曰:「安之。 人必莫之賣矣。 」 得死者患之,以告鄧析,鄧析又答之曰:「安之。 此必無所更買矣。 」夫傷忠臣者有似於此也。 夫無功不得民,則以其無功不得民傷之;有功得民,則又以其有功得民傷之。 人主之無度者,無以知此,豈不悲哉?比干、萇弘以此死,箕子、商容以此窮,周公、召公以此疑,范蠡、子胥以此流,死生存亡安危,從此生矣。 子產治鄭,鄧析務難之,與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袴。 民之獻衣襦袴而學訟者,不可勝數。 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 所欲勝因勝,所欲罪因罪。 鄭國大亂,民口喧嘩。 子產患之,於是殺鄧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 今世之人,多欲治其國,而莫之誅鄧析之類,此所以欲治而愈亂也。 齊有事人者,所事有難而弗死也。 遇故人於涂,故人曰: 「固不死乎?」對曰:「然。 凡事人,以為利也。 死不利,故不死。 」故人曰: 「子尚可以見人乎?」對曰:「子以死為顧可以見人乎?」是者數傳。 不死於其君長,大不義也,其辭猶不可服,辭之不足以斷事也明矣。 夫辭者,意之表也。 鑒其表而棄其意,悖。 故古之人,得其意則舍其言矣。 聽言者以言觀意也,聽言而意不可知,其與橋言無擇。 齊人有淳于髡者,以從說魏王。 魏王辨之,約車十乘,將使之荊。 辭而行,有以橫說魏王,魏王乃止其行。 失從之意,又失橫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辯不若無辯。 周鼎著倕而齕其指,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為也。 淫辭 第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呂氏春秋》
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