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為人清重,游必擇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雖微卑,年雖幼稚,行苟離俗,必與之友。 好傑友雅徒,不氾結俗材。 俗材因其微過,蜚條陷之,然終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或曰:「有良材奇文,無罪見陷,胡不自陳?羊勝之徒,摩口膏舌;鄒陽自明,入獄復出。 苟有全完之行,不宜為人所缺;既耐勉自伸,不宜為人所屈。 」答曰:不清不見塵,不高不見危,不廣不見削,不盈不見虧。 士茲多口,為人所陷,蓋亦其宜。 好進故自明,憎退故自陳。 吾無好憎,故默無言。 羊勝為讒,或使之也;鄒陽得免,或拔之也。 孔子稱命,孟子言天,吉凶安危,不在於人。 昔人見之,故歸之於命,委之於時,浩然恬忽,無所怨尤。 福至不謂己所得,禍到不謂己所為。 故時進意不為豐,時退志不為虧。 不嫌虧以求盈,不違險以趨平,不鬻智以干祿,不辭爵以弔名,不貪進以自明,不惡退以怨人。 同安危而齊死生,鈞吉凶而一敗成,遭十羊勝,謂之無傷。 動歸於天,故不自明。 充性恬淡,不貪富貴。 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 不為上所知,貶黜抑屈,不恚下位。 比為縣吏,無所擇避。 或曰:「心難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擇地,濁操傷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過孔子。 孔子之仕,無所避矣。 為乘田委吏,無於邑之心;為司空相國,無說豫之色。 舜耕歷山,若終不免;及受堯禪,若卒自得。 憂德之不豐,不患爵之不尊;恥名之不白,不惡位之不遷。 垂棘與瓦同櫝,明月與礫同囊,苟有二寶之質,不害為世所同。 世能知善,雖賤猶顯;不能別白,雖尊猶辱。 處卑與尊齊操,位賤與貴比德,斯可矣。 俗性貪進忽退,收成棄敗。 充升擢在位之時,眾人蟻附;廢退窮居,舊故叛去。 志俗人之寡恩,故閒居作《譏俗》、《節義》十二篇。 冀俗人觀書而自覺,故直露其文,集以俗言。 或譴謂之淺。 答曰:以聖典而示小雅,以雅言而說丘野,不得所曉,無不逆者。 故蘇秦精說於趙,而李兌不說;商鞅以王說秦,而孝公不用。 夫不得心意所欲,雖盡堯、舜之言,猶飲牛以酒,啖馬以脯也。 故鴻麗深懿之言,關於大而不通於小。 不得已而強聽,入胸者少。 孔子失馬於野,野人閉不與,子貢妙稱而怒,馬圄諧說而懿。 俗曉〔形〕露之言,勉以深鴻之文,猶和神仙之藥以治鼽咳,制貂狐之裘以取薪菜也。 且禮有所不彳侍,事有所不須。 斷決知辜,不必皋陶;調和葵韭,不俟狄牙;閭巷之樂,不用《韶》、《武》;裡母之祀,不待太牢。 既有不須,而又不宜。 牛刀割鷄,舒戟采葵,鈇鉞裁箸,盆盎酌卮,大小失宜,善之者希。 何以為辯?喻深以淺。 何以為智?喻難以易。 賢聖銓材之所宜,故文能為深淺之差。 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閔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之書。 又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 夫賢聖歿而大義分,磋殊趨,各自開門。 通人觀覽,不能釘銓。 遙聞傳授,筆寫耳取,在百歲之前。 曆日彌久,以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實論》。 其文盛,其辯爭,浮華虛偽之語,莫不澄定。 沒華虛之文,存敦龐之樸,撥流失之風,反宓戲之俗。 充書形露易觀。 或曰:「口辯者其言深,筆敏者其文沉。 案經藝之文,賢聖之言,鴻重優雅,難卒曉睹。 世讀之者,訓古乃下。 蓋賢聖之材鴻,故其文語與俗不通。 玉隱石間,珠匿魚腹,非玉工珠師,莫能采得。 寶物以隱閉不見,實語亦宜深沉難測。 《譏俗》之書,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指,為分別之文。 《論衡》之書,何為復然?豈材有淺極,不能為〔深〕覆?何文之察,與彼經藝殊軌轍也?」 答曰:玉隱石間,珠匿魚腹,故為深覆。 及玉色剖於石心,珠光出於魚腹,其〔猶〕隱乎?吾文未集於簡札之上,藏於胸臆之中,猶玉隱珠匿也;及出露,猶玉剖珠出乎,爛若天文之照,順若地理之曉,嫌疑隱微,盡可名處。 且名白,事自定也。 《論衡》者,論之平也。 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 高士之文雅,言無不可曉,指無不可睹。 觀讀之者,曉然若盲之開目,聆然若聾之通耳。 三年盲子,卒見父母,不察察相識,安肯說喜?道畔巨樹,塹邊長溝,所居昭察,人莫不知。 使樹不巨而隱,溝不長而匿,以斯示人,堯、舜猶惑。 人面色部七十有餘,頰肌明潔,五色分別,隱微憂喜,皆可得察,占射之者,十不失一。 使面黝而黑醜,垢重襲而覆部,占射之者,十而失九。 夫文由語也,或淺露分別,或深迂優雅,孰為辯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滅遺,故著之文字。 文字與言同趨,何為猶當隱閉指意?獄當嫌辜,卿決疑事,渾沌難曉,與彼分明可知,孰為良吏?夫口論以分明為公,筆辯以荴露為通,吏文以昭察為良。 深覆典雅,指意難睹,唯賦頌耳!經傳之文,賢聖之語,古今言殊,四方談異也。 當言事時,非務難知,使指閉隱也。 後人不曉,世相離遠,此名曰語異,不名曰材鴻。 淺文讀之難曉,名曰不巧,不名曰知明。 秦始皇讀韓非之書,嘆曰:「猶獨不得此人同時。 」其文可曉,故其事可思。 如深鴻優雅,須師乃學,投之於地,何嘆之有?夫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口論務解分而可聽,不務深迂而難睹。 孟子相賢,以眸子明了者,察文,以義可曉。 第1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衡》
第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