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諱舉正月、五月子。 以為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也舉已舉之,父母禍死,則信而謂之真矣。 夫正月、五月子何故殺父與母?人之含氣在腹腸之內,其生,十月而產,共一元氣也。 正與二月何殊?五與六月何異?而謂之凶也?世傳此言久,拘數之人,莫敢犯之。 弘識大材,實核事理,深睹吉凶之分者,然後見之。 昔齊相田嬰賤妾有子,名之曰文。 文以五月生,嬰告其母勿舉也,其母竊舉生之。 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於嬰,嬰怒曰:「吾令女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至戶,將不利其父母。 」文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嬰嘿然。 文曰:「必受命於天,君何憂焉。 如受命於戶,即高其戶,誰能至者?」嬰善其言,曰:「子休矣!」其後使文主家,待賓客,賓客日進,名聞諸侯。 文長過戶而嬰不死。 以田文之說言之,以田嬰不死效之,世俗所諱,虛妄之言也。 夫田嬰俗父,而田文雅子也。 嬰信忌不實義,文信命不闢諱。 雅俗異材,舉措殊操,故嬰名暗而不明,文聲馳而不滅。 實說世俗諱之,亦有緣也。 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 傳相放效,莫謂不然。 有空諱之言,無實凶之效,世俗惑之,誤非之甚也。 夫忌諱非一,必托之神怪,若設以死亡,然後世人信用畏避。 忌諱之語,四方不同,略舉通語,令世觀覽。 若夫曲俗微小之諱,眾多非一,咸勸人為善,使人重慎,無鬼神之害,凶醜之禍。 世諱作豆醬惡聞雷,一人不食,欲使人急作,不欲積家逾至春也。 諱厲刀井上,恐刀墮井中也;或說以為刑之字,井與刀也,厲刀井上,井刀相見,恐被刑也。 毋承屋檐而坐,恐瓦墮擊人首也。 毋反懸冠,為似死人服;或說惡其反而承塵溜也。 毋偃寢,為其象屍也。 毋以箸相受,為其不固也。 毋相代掃,為修塚之人,冀人來代己也。 諸言毋者,教人重慎,勉人為善。 禮曰:「毋摶飯,毋流歠。 」禮義之禁,未必吉凶之言也。 訁間時篇 第六十九 世俗起土興功,歲月有所食,所食之地,必有死者。 假令太歲在子,歲食於酉,正月建寅,月食於巳,子、寅地興功,則酉、巳之家見食矣。 見食之家,作起厭勝,以五行之物,懸金木水火。 假令歲月食西家,西家懸金;歲月食東家,東家懸炭。 設祭祀以除其凶,或空亡徙以闢其殃。 連相倣傚,皆謂之然。 如考實之,虛妄迷也。 何以明之? 夫天地之神,用心等也。 人民無狀,加罪行罰,非有二心兩意,前後相反也。 移徙不避歲月,歲月惡其不避己之沖位,怒之也。 今起功之家,亦動地體,無狀之過,與移徙等。 起功之家,當為歲所食,何故反令巳、酉之地受其咎乎?豈歲月之神怪移徙而〔不〕咎起功哉!用心措意,何其不平也。 鬼神罪過人,猶縣官謫罰民也。 民犯刑罰多非一,小過宥罪,大惡犯闢,未有以無過受罪。 無過而受罪,世謂之冤。 今巳、酉之家,無過於月歲,子、〔寅〕起宅,空為見食,此則歲冤無罪也。 且夫太歲在子,子宅直符,午宅為破,不須興功起事,空居無為,猶被其害。 今歲月所食,待子宅有為,巳、酉乃凶。 太歲,歲月之神,用罰為害,動靜殊致,非天從歲月神意之道也。 審論歲月之神,歲則太歲也,在天邊際,立於子位。 起室者在中國一州之內,假令揚州在東南,使如鄒衍之言,天下為一州,又在東南,歲食於酉,食西羌之地,東南之地安得凶禍?假令歲在人民之間,西宅為酉地,則起功之家,宅中亦有酉地,何以不近食其宅中之酉地,而反食佗家乎!且食之者審誰也?如審歲月,歲月,天之從神,飲食與天同。 天食不食人,故郊祭不以為牲。 如非天神,亦不食人。 天地之間,百神所食,聖人謂當與人等。 推生事死,推人事鬼,故百神之祀皆用眾物,無用人者。 物食人者,虎與狼也。 歲月之神,豈虎狼之精哉?倉卒之世,谷食乏匱,人民饑餓,自相啖食。 豈其啖食死者,其精為歲月之神哉?歲月有神,日亦有神,歲食月食,日何不食?積日為月,積月為時,積時為歲,千五百三十九歲為一統,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一元,增積相倍之數,分余終竟之名耳,安得鬼神之怪、禍福之驗乎?如歲月終竟者宜有神,則四時有神,統元有神。 月三日魄,八日弦,十五日望,與歲月終竟何異?歲月有神,魄與弦復有神也?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 十二月建寅卯,則十二月時所加寅卯也。 日加十二辰不食,月建十二辰獨食,豈日加無神,月建獨有哉?何故月建獨食,日加不食乎!如日加無神,用時決事非也。 如加時有神,獨不食,非也。 神之口腹,與人等也。 人饑則食,飽則止,不為起功乃一食也。 歲月之神,起功乃食,一歲之中,興功者希,歲月之神饑乎?倉卒之世,人民亡,室宅荒廢,興功者絶,歲月之神餓乎?且田與宅俱人所治,興功用力,勞佚鈞等。 宅掘土而立木,田鑿溝而起堤,堤與木俱立,掘與鑿俱為。 起宅,歲月食;治田,獨不食。 豈起宅時歲月饑,治田時飽乎?何事鈞作同,飲食不等也? 第11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衡》
第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