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大佞易知乎?小佞易知也?」曰:大佞易知,小佞難知。 何則?大佞材高,其跡易察;小佞知下,其效難省。 何以明之?成事,小盜難覺,大盜易知也。 攻城襲邑,剽劫虜掠,發則事覺,道路皆知盜也。 穿鑿垣牆,狸步鼠竊,莫知謂誰。 曰:「大佞奸深惑亂其人如大盜易知,人君何難?」《書》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 』虞舜大聖,驩兜大佞。 大聖難知大佞,大佞不憂大聖。 何易之有?”〔曰〕:是謂下知之,上知之。 上知之,大難小易,下知之,大易小難。 何則?佞人材高,論說麗美。 因麗美之說,人主之威,人〔主〕心並不能責,知或不能覺。 小佞材下,對鄉失漏,際會不密,人君警悟,得知其故。 大難小易也。 屋漏在上,知者在下。 漏大,下見之著;漏小,下見之微。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孔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民。 」誤設計數,煩擾農商,損下益上,愁民說主。 損上益下,忠臣之說也;損下益上,佞人之義也。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聚斂,季氏不知其惡,不知百姓所共非也。 卷十二程材篇 第三十四 論者多謂儒生不及彼文吏,見文吏利便,而儒生陸落,則詆訾儒生以為淺短,稱譽文吏謂之深長。 是不知儒生,亦不知文吏也。 儒生、文吏皆有材智,非文吏材高而儒生智下也,文吏更事,儒生不習也。 謂文吏更事,儒生不習,可也;謂文吏深長,儒生淺短,知妄矣。 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 何則?並好仕學宦,用吏為繩表也。 儒生有闕,俗共短之;文吏有過,俗不敢訾。 歸非於儒生,付是於文吏也。 夫儒生材非下於文吏,又非所習之業非所當為也,然世俗共短之者,見將不好用也。 將之不好用之者,事多己不能理,須文吏以領之也。 夫論善謀材,施用累能,期於有益。 文吏理煩,身役於職,職判功立,將尊其能。 儒生慄慄,不能當劇;將有煩疑,不能效力,力無益於時,則官不及其身也。 將以官課材,材以官為驗,是故世俗常高文吏,賤下儒生。 儒生之下,文吏之高,本由不能之將。 世俗之論,緣將好惡。 今世之將,材高知深,通達眾凡,舉綱持領,事無不定。 其置文吏也,備數滿員,足以輔己志。 志在修德,務在立化,則夫文吏瓦石,儒生珠玉也。 夫文吏能破堅理煩,不能守身,〔不能守〕身,則亦不能輔將。 儒生不習於職,長於匡救,將相傾側,諫難不懼。 案世間能建蹇蹇之節,成三諫之議,令將檢身自敕,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阿意苟取容幸,將欲放失,低嘿不言者,率多文吏。 文吏以事勝,以忠負;儒生以節優,以職劣。 二者長短,各有所宜。 世之將相,各有所取。 取儒生者,必軌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優事理亂者也。 材不自能則須助,須助則待勁。 官之立佐,為力不足也;吏之取能,為材不及也。 日之照幽,不須燈燭;賁、育當敵,不待輔佐。 使將相知力,若日之照幽,賁、育之難敵,則文吏之能無所用也。 病作而醫用,禍起而巫使。 如自能案方和藥,入室求祟,則醫不售而巫不進矣。 橋樑之設也,足不能越溝也;車馬之用也,走不能追遠也。 足能越溝,走能追遠,則橋樑不設、車馬不用矣。 天地事物,人所重敬,皆力劣知極,須仰以給足者也。 今世之將相,不責己之不能,而賤儒生之不習;不原文吏之所得得用,而尊其材,謂之善吏。 非文吏,憂不除;非文吏,患不救。 是以選舉取常故,案吏取無害。 儒生無閥閲,所能不能任劇,故陋於選舉,佚於朝庭。 聰慧捷疾者,隨時變化,學知吏事,則踵文吏之後,未得良善之名。 守古循志,案禮修義,輒為將相所不任,文吏所毗戲。 不見任則執欲息退,見毗戲則意不得。 臨職不勸,察事不精,遂為不能,斥落不習。 有俗材而無雅度者,學知吏事,亂於文吏,觀將所知,適時所急,轉志易務,晝夜學問,無所羞恥,期於成能名文而已。 其高志妙操之人,恥降意損崇,以稱媚取進,深疾才能之儒,〔汨〕入文吏之科,堅守高志,不肯下學。 亦時或精暗不及,意疏不密,臨事不識;對向謬誤;拜起不便,進退失度;秦記言事,蒙士解過,援引古義;割切將欲,直言一指,觸諱犯忌;封蒙約縛,簡繩檢署,事不如法,文辭卓詭,闢刺離實,曲不應義。 故世俗輕之,文吏薄之,將相賤之。 是以世俗學問者,不肯竟經明學,深知古今,急欲成一家章句,義理略具,同〔趨〕學史書,讀律諷令,治作〔請〕奏,習對向,滑習跪拜,家成室就,召署輒能。 徇今不顧古,趨仇不存志,競進不案禮,廢經不念學。 是以古經廢而不修,舊學暗而不明,儒者寂於空室,文吏嘩於朝堂。 材能之士,隨世驅馳;節操之人,守隘屏竄。 驅馳日以巧,屏竄日以拙。 非材頓知不及也,希見闕為,不狎習也。 蓋足未嘗行,堯、禹問曲折;目未嘗見,孔、墨問形象。 第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衡》
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