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難知,是非難測。 極為天中,方今天下,在極之南,則天極北,必高多民。 《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此則天地之極際也。 日刺徑千里,今從東海之上會,稽鄞、鄮,則察日之初出徑二尺,尚遠之驗也。 遠則東方之地尚多。 東方之地尚多,則天極之北,天地廣長,不復訾矣。 夫如是,鄒衍之言未可非,《禹紀》、《山海》、《淮南地形》未可信也。 鄒衍曰:「方今天下,在地東南,名赤縣神州。 」天極為天中,如方今天下,在地東南,視極當在西北。 今正在北,方今天下在極南也。 以極言之,不在東南,鄒衍之言非也。 如在東南,近日所出,日如出時,其光宜大。 今從東海上察日,及從流沙之地視日,小大同也。 相去萬里,小大不變,方今天下,得地之廣,少矣。 雒陽,九州之中也,從雒陽北顧,極正在北。 東海之上,去雒陽三千里,視極亦在北。 推此以度,從流沙之地視極,亦必復在北焉。 東海、流沙,九州東西之際也,相去萬里,視極猶在北者,地小居狹,未能闢離極也。 日南之郡,去雒且萬里。 徙民還者,問之,言日中之時,所居之地,未能在日南也。 度之復南萬里,日在日〔南〕之南,是則去雒陽二萬里,乃為日南也。 今從雒地察日之去遠近,非與極同也,極為遠也。 今欲北行三萬里,未能至極下也。 假令之至,是則名為距極下也。 以至日南五萬里,極北亦五萬里也。 極北亦五萬里,極東西亦皆五萬里焉。 東西十萬,南北十萬,相承百萬里。 鄒衍之言:「天地之間,有若天下者九。 」案周時九州,東西五千里,南北亦五千里。 五五二十五,一州者二萬五千里。 天下若此九之,乘二萬五千里。 二十二萬五千里。 如鄒衍之書,若謂之多,計度驗實,反為少焉。 儒者曰:「天,氣也,故其去人不遠。 人有是非,陰為德害,天輒知之,又輒應之,近人之效也。 」如實論之,天,體,非氣也。 人生於天,何嫌天無氣?猶有體在上,與人相遠。 秘傳或言:天之離天下,六萬餘里。 數家計之,三百六十五度一周天。 下有周度,高有裡數。 如天審氣,氣如雲煙,安得裡度?又以二十八宿效之,二十八宿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矣。 郵亭著地,亦如星舍著天也。 案附書者,天有形體,所據不虛。 〔由〕此考之,則無恍惚,明矣。 說日篇 第三十二 儒者曰:「日朝見,出陰中;暮不見,入陰中。 陰氣晦冥,故沒不見。 」如實論之,不出入陰中。 何以效之?夫夜,陰也,氣亦晦冥,或夜舉火者,光不滅焉。 夜之陰,北方之陰也;朝出日,入所舉之火也。 火夜舉,光不滅;日暮入,獨不見,非氣驗也。 夫觀冬日之出入,朝出東南,暮入西南。 東南、西南非陰,何故謂之出入陰中?且夫星小猶見,日大反滅,世儒之論,竟虛妄也。 儒者曰:「冬日短,夏日長,亦復以陰陽。 夏時,陽氣多,陰氣少,陽氣光明,與日同耀,故日出輒無鄣蔽。 冬,陰氣晦冥,掩日之光,日雖出,猶隱不見,故冬日日短,陰多陽少,與夏相反。 」如實論之,日之長短,不以陰陽。 何以驗之?復以北方之星。 北方之陰,日之陰也。 北方之陰,不蔽星光,冬日之陰,何故〔獨〕滅日明?由此言之,以陰陽說者,失其實矣。 實者,夏時日在東井,冬時日在牽牛,牽牛去極遠,故日道短,東井近極,故日道長。 夏北至東井,冬南至牽牛,故冬夏節極,皆謂之至,春秋未至,故謂之分。 或曰:「夏時陽氣盛,陽氣在南方,故天舉而高;冬時陽氣衰,天抑而下。 高則日道多,故日長;下則日道少,故日短也。 」夏日陽氣盛,天南方舉而日道長;月亦當復長。 案夏日長之時,日出東北,而月出東南;冬日短之時,日出東南,月出東北。 如夏時天舉南方,日月當俱出東北,冬時天復下,日月亦當俱出東南。 由此言之,夏時天不舉南方,冬時天不抑下也。 然則夏日之長也,其所出之星在北方也;冬日之短也,其所出之星在南方也。 問曰:「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 今案察五月之時,日出於寅,入於戌。 日道長,去人遠,何以得見其出於寅入於戌乎?」日東井之時,去人極近。 夫東井近極,若極旋轉,人常見之矣。 使東井在極旁側,得無夜常為晝乎?日晝行十六分,人常見之,不復出入焉。 儒者或曰: 「日月有九道,故曰:“日行有近遠,晝夜有長短也。 」夫復五月之時,晝十一分,夜五分;六月,晝十分,夜六分;從六月往至十一月,月減一分:此則日行,月從一分道也,歲,日行天十六道也,豈徒九道? 第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衡》
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