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逢遇篇 第一 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 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 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 或高才潔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濁操,遇,在眾上。 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進。 進在遇,退在不遇。 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故遇,或抱洿行,尊於桀之朝;不遇,或持潔節,卑於堯之廷。 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時賢而輔惡;或以大才從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或無道德而以技合;或無技能,而以色幸。 伍員、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員誅死。 此異操而同主也。 或操同而主異,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 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為相,箕子為奴;伊尹遇成湯,箕子遇商紂也。 夫以賢事賢君,君欲為治,臣以賢才輔之,趨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賢事惡君,君不欲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或以賢聖之臣,遭欲為治之君,而終有不遇,孔子、孟軻是也。 孔子絶糧陳、蔡,孟軻困於齊、梁,非時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淺,不能用大才也。 夫能禦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堯、舜也。 禦百里之手,而以調千里之足,必摧衡折軛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禦大臣之知,必有閉心塞意之變。 故至言棄捐,聖賢距逆,非憎聖賢,不甘至言也。 聖賢務高,至言難行也。 夫以大才幹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或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許由、太公、伯夷是也。 虞舜、許由俱聖人也,並生唐世,俱面於堯。 虞舜紹帝統,許由入山林。 太公、伯夷俱賢也,並出周國,皆見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餓死。 夫賢聖道同,志合趨齊,虞舜、太公行耦,許由、伯夷操違者,生非其世。 出非其時也。 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合中有離。 何則?道有精粗,志有清濁也。 許由,皇者之輔也,生於帝者之時;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並由道德,俱發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 堯溷,舜濁;武王誅殘,太公討暴,同濁皆粗,舉措均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無擇深隱不見;禹王天下,伯益輔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 非皋陶才愈無擇,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進用,無擇、子高退隱,進用行耦,退隱操違也。 退隱勢異,身雖屈,不願進;人主不須其言,廢之,意亦不恨,是兩不相慕也。 商鞅三說秦孝公,前二說不聽,後一說用者:前二,帝王之論;後一,霸者之議也。 夫持帝王之論,說霸者之主,雖精見距;更調霸說,雖粗見受。 何則?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 故說者不在善,在所說者善之;才不待賢,在所事者賢之。 馬圄之說無方,而野人說之;子貢之說有義,野人不聽。 吹籟工為善聲,因越王不喜,更為野聲,越王大說。 故為善於不欲得善之主,雖善不見愛;為不善於欲得不善之主,雖不善不見憎。 此以曲伎合,合則遇,不合則不遇。 或無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竊簪之臣,鷄鳴之客是。 竊簪之臣,親於子反,鷄鳴之客,幸於孟嘗。 子反好偷臣,孟嘗愛偽客也。 以有補於人君,人君賴之,其遇固宜。 或無補益,為上所好,籍孺、鄧通是也。 籍孺幸於孝惠,鄧通愛於孝文,無細簡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骨嫻,皮媚色稱。 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 或以醜面惡色,稱媚於上,嫫母、無鹽是也。 嫫母進於黃帝,無鹽納於齊王。 故賢不肖可豫知,遇難先圖。 何則?人主好惡無常,人臣所進無豫,偶合為是,適可為上。 進者未必賢,退者未必愚;合幸得進,不幸失之。 世俗之議曰:「賢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準主,觀鑒治內,調能定說,審詞際會。 能進有補贍主,何不遇之有?今則不然,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進能有益,納說有補,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補而得佑,或以有益而獲罪。 且夏時爐以炙濕,冬時扇以火。 世可希,主不可準也;說可轉,能不可易也。 世主好文,己為文則遇;主好武,己則不遇。 主好辯,有口則遇;主不好辯,己則不遇。 文主不好武,武主不好文;辯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辯。 文與言,尚可暴習;行與能,不可卒成。 學不宿習,無以明名。 名不素著,無以遇主。 倉猝之業,須臾之名,日力不足。 不預聞,何以準主而納其說,進身而托其能哉?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於涂者。 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 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 用老主亡,後主又用武,吾更為武。 武節始就,武主又亡。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 」仕宦有時,不可求也。 夫希世準主,尚不可為,況節高志妙,不為利動,性定質成,不為主顧者乎? 第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衡》
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