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賈善於販書,舊家富於藏書,好事勇於刻書,皆博雅名流所與把臂入林者也。 禮失求野,其聞見亦頗有可以補博雅名流所不及者,固君子之所必訪也。 然其人不過琴工碑匠,藝業之得接於文雅者耳。 所接名流既多,習聞清言名論,而胸無智珠,則道聽涂說,根底之淺陋,亦不難窺。 周學士長髮,以此輩人謂之橫通,其言奇而確也。 故君子取其所長,而略其所短,譬琴工碑匠之足以資用而已矣。 無如學者陋於聞見,接橫通之議論,已如疾雷之破山,遂使魚目混珠,清流無別。 而其人亦遂囂然自命,不自知其通之出於橫也。 江湖揮麈,別開琴工碑匠家風,君子所宜慎流別也。 徐生善禮容,制氏識鏗鏘;漢廷討論禮樂,雖宿儒耆學,有不如徐生、制氏者矣。 議禮樂者,豈可不與相接?然石渠天祿之議論,非徐生、制氏所得參也。 此亦禮樂之橫通者也。 橫通之人可少乎?不可少也。 用其所通之橫,以佐君子之縱也。 君子亦不沒其所資之橫也。 則如徐生之禮容,制氏之鏗鏘,為補於禮樂,豈少也哉?無如彼不自知其橫也,君子亦不察識其橫也,是禮有玉帛,而織婦琢工,可參高堂之座,樂有鐘鼓,而鎔金製革,可議河間之記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知流別,而橫通不可以強附清流,斯無惡矣。 評婦女之詩文,則多假借;作橫通之序跋,則多稱許;一則憐其色,一則資其用也。 設如試阮之糊名易書,俾略知臭味之人,詳晰辨之,有不可欺者矣。 雖然,婦女之詩文,不過風雲月露,其陋易見。 橫通之序跋,則稱許學術,一言為智為不智,君子於斯,宜有慎焉。 橫通之人,無不好名。 好名者,陋於知意者也。 其所依附,必非第一流也。 有如師曠之聰,辨別通於鬼神,斯惡之矣。 故君子之交於橫通也,不盡其歡,不竭其忠,為有試之譽,留不盡之辭,則亦足以相處矣。 ○繁稱 嘗讀《左氏春秋》,而苦其書人名字,不為成法也。 夫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 此則稱於禮文之言,非史文述事之例也。 左氏則隨意雜舉,而無義例;且名字謚行以外,更及官爵封邑,一篇之中,錯出互見;苟非註釋相傳,有受授至今,不復識為何如人。 是以後世史文,莫不鑽仰左氏,而獨於此事,不復相師也。 史遷創列傳之體,列之為言,排列諸人為首尾,所以標異編年之傳也。 然而列人名目,亦有不齊者,或爵,(淮陰侯之類。 )或官,(李將軍之類。 )或直書名,雖非左氏之錯出,究為義例不純也。 或曰:遷有微意焉。 夫據事直書,善惡自見,《春秋》之意也。 必標目以示褒貶,何怪沈約、魏收諸書,直以標題為戲哉!況七十列傳,稱官爵者,偶一見之,餘並直書姓名,而又非例之所當貶;則史遷創始之初,不能無失云爾。 必從而為之辭,則害於道矣。 唐末五代之風詭矣,稱人不名不姓,多為諧隱寓言,觀者乍覽其文,不知何許人也。 如李曰隴西,王標琅琊,雖頗乖忤,猶曰著郡望也。 莊姓則稱漆園,牛姓乃稱太牢,則詼嘲諧劇,不復成文理矣。 凡斯等類,始於駢麗華詞,漸於尺牘小說,而無識文人,乃用之以記事;宜乎試牘之文,流於茁軋,而文章一道入混沌矣。 自歐、曾諸君,擴清唐末五季之詭僻,而宋、元三數百年,文辭雖有高下,氣體皆尚清真,斯足尚矣。 而宋人又自開其纖詭之門者,則盡人而有號,一號不止,而且三數末已也。 夫上古淳質,人止有名而已。 周道尚文,幼名冠字。 故卑行之於尊者,多避名而稱字。 故曰字以表德。 不足而加之以號,則何說也?流及近世,風俗日靡,始則去名而稱字,漸則去字而稱號;於是卑行之於所尊,不但諱名,且諱其字,以為觸犯,豈不諂且瀆乎?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 」稱號諱字,其不正不順之尤者乎? 號之原起,不始於宋也。 春秋、戰國,蓋已兆其端矣。 陶朱、鴟夷子皮,有所託而逃焉者也。 鶡冠、鬼谷諸子,自隱姓名,人則因其所服所居而加之號也。 皆非無故而云然也。 唐開元間,宗尚道教,則有真人賜號,(南華、沖虛之類。 )法師賜號,(葉靖法師之類。 )女冠賜號,(太真玉妃之類。 )僧伽賜號,(三藏法師之類。 三藏在太宗時,不始開元,今以類舉及之。 )此則二氏之徒所標榜,後乃逮於隱逸,(陳摶、林逋之類。 )尋播及於士流矣。 然出朝廷所賜,雖非典要,猶非本人自號也。 度當日所以榮寵之意,已死者同於謚法,未死者同於頭銜,蓋以空言相賞而已矣。 自號之繁,仿於郡望,而沿失於末流之已甚者也。 蓋自六朝門第爭標郡望,凡稱名者,不用其人所居之本貫,而惟以族姓著望,冠於題名,此劉子玄之所以反見笑於史官也。 沿之既久,則以郡望為當時之文語而已矣。 既以文語相與鮮新,則爭奇弔詭,名隨其意,自為標榜。 故別號之始,多從山泉林藪以得名,此足徵為郡望之變,而因託於所居之地者然也。 漸乃易為堂軒亭苑,則因居地之變,而反託於所居之室者然也。 初則因其地,而後乃不必有其地者,造私臆之山川矣。 初或有其室,而後乃不必有其室者,構空中之樓閣矣。 識者但知人心之尚詭,而不知始於郡望之濫觴,是以君子惡夫作俑也。 第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史通義》
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