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夫經生制舉,演義為文;雖源出於訓故,實解主於餐新。 截經書兮命題,制變化兮由人。 長或連篇累章,短或片言隻字。 脫增減兮毫釐,即步移兮景徒。 為聖賢兮立言,或庸愚兮申志。 並欲描情摩態,設身處地。 或語全而意半,或神到而形未,如雲去而尚留,如馬躍而未逝。 縱收俄頃之間,刻畫幾希之際。 水平劑量,何足喻其充周;歷算交躔,曾莫名其微至。 《易》奇《詩》正,《禮》節樂和,以至《左》誇《莊》肆,屈幽《史》潔之文理,無所不包;天人性命,經濟宏通,以及儒紛墨儉,名釽法深之學術,無乎不備。 惟制頒於功令,而義得於師承。 嚴民生之三事,約智力於規繩。 守共由之義法,申各盡之精能。 體會為言,曾何嫌乎擬聖;因心作則,豈必縱己說而成名。 (制義之公。 ) 凡此區分類別,鱗次部周。 夭華媚春,碩果酣秋。 極淺深之殊致,標左右之分流。 其匿也幾括,其爭也寇讎。 其同也交譽,其異也互糾。 其合也沾沾而自喜,其違也耿耿而孤憂。 孰鴻鵠而高舉,孰鷃鵲而啁啾?孰梧桐於高岡,孰茅葦於平洲,眾自是而人非,喜伐異而黨儔。 飲齊井而相捽,曾不知伏泉之在幽。 由大道而下覽夫群言,奚翅激、謞、叱、吸、叫、嚎、穾、咬之殊聲,而醞釀於鼻、口、耳、枅、圈、臼、窪、污之異竅。 厲風濟而為虛,知所據而有者,一土囊之噫嘯。 能者無所競其名,黠者無所事其剽。 覈者無所恃其辨,誇者無所爭其耀。 識言公之微旨,庶自得於道妙。 (或疑著述不當入辭賦,不知著述之體,初無避就,荀卿有《賦篇》矣,但無實之辭賦,自不宜溷著述爾。 ) 卷三 內篇三 ○史德 才、學、識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難,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職是故也。 昔者劉氏之玄,蓋以是說謂足盡其理矣。 雖然,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 孟子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義則夫子自謂竊取之矣。 」非識無以斷其義,非才無以善其文,非學無以練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有似之而非者也。 記誦以為學也,辭采以為才也,擊斷以為識也,非良史之才、學、識也。 雖劉氏之所謂才、學、識,猶未足以盡其理也。 夫劉氏以謂有學無識,如愚估操金,不解貿化。 推此說以證劉氏之指,不過欲於記誦之間,知所抉擇,以成文理耳。 故曰:古人史取成家,退處士而進奸雄,排死節而飾主闕,亦曰一家之道然也。 此猶文士之識,非史識也。 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 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 夫穢史者所以自穢,謗書者所以自謗,素行為人所羞,文辭何足取重。 魏收之矯誣,沈約之陰惡,讀其書者,先不信其人,其患未至於甚也。 所患夫心術者,謂其有君子之心,而所養未底於粹也。 夫有君子之心,而所養未粹,大賢以下,所不能免也。 此而猶患於心術,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當也。 以此責人,不亦難乎?是亦不然也。 蓋欲為良史者,當慎辨於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盡其天而不益以人,雖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稱著述者之心術矣。 而文史之儒,競言才、學、識,而不知辨心術以議史德,烏乎可哉? 夫是堯、舜而非桀、紂,人皆能言矣。 崇王道而斥霸功,又儒者之習故矣。 至於善善而惡惡,褒正而嫉邪,凡欲託文辭以不朽者,莫不有是心也。 然而心術不可不慮者,則以天與人參,其端甚微,非是區區之明所可恃也。 夫史所載者事也,事必藉文而傳,故良史莫不工文,而不知文又患於為事役也。 蓋事不能無得失是非,一有得失是非,則出入予奪相奮摩矣。 奮摩不已,而氣積焉。 事不能無盛衰消息,一有盛衰消息,則往複憑弔生流連矣。 流連不已,而情深焉。 凡文不足以動人,所以動人者,氣也。 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 氣積而文昌,情深而文摯;氣昌而情摯,天下之至文也。 然而其中有天有人,不可不辨也。 氣得陽剛,而情合陰柔。 人麗陰陽之間,不能離焉者也。 氣合於理,天也;氣能違理以自用,人也。 情本於性,天也;情能汩性以自恣,人也。 史之義出於天,而史之文,不能不藉人力以成之。 人有陰陽之患,而史文即忤於大道之公,其所感召者微也。 夫文非氣不立,而氣貴於平。 人之氣,燕居莫不平也。 因事生感,而氣失則宕,氣失則激,氣失則驕,毗於陽矣。 文非情不深,而情貴於正。 人之情,虛置無不正也。 因事生感,而情失則流,情失則溺,情失則偏,毗於陰矣。 陰陽伏沴之患,乘於血氣而入於心知,其中默運潛移,似公而實逞於私,似天而實蔽於人,發為文辭,至於害義而違道,其人猶不自知也。 故曰心術不可不慎也。 夫氣勝而情偏,猶曰動於天而參於人也。 才藝之士,則又溺於文辭,以為觀美之具焉,而不知其不可也。 史之賴於文也,猶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 采之不能無華樸,味之不能無濃淡,勢也。 華樸爭而不能無邪色,濃淡爭而不能無奇味。 邪色害目,奇味爽口,起於華樸濃淡之爭也。 文辭有工拙,而族史方且以是為競焉,是捨本而逐末矣。 以此為文,未有見其至者。 以此為史,豈可與聞古人大體乎? 第2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史通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