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段既合,軍威大振。 於是浙江、直隷均電告出師,公推段為討逆總司令,就在天津造幣廠內設總司令部,一面令曹錕、段芝貴分道進攻。 且說宣統帝自復辟後數天,驚心弔膽,一切大事盡聽張大帥調度。 所放官員知事不成,均不敢來。 張勛正在憂悶,忽軍報到來,乃是曹、段兩軍分東西殺來,立出兵抵敵,誰知他只有隨身帶來之兵五千,余外並無一援,張兵亦知不敵,只得上前抵擋一陣。 正往前行,至廊房下,正遇段芝貴兵到來,兩下交鋒,張軍正在不支。 忽報曹錕、陳光遠兩軍又到。 張兵前後受敵,哪敢再戰,遂即潰散。 次日,即由馮副總統褫奪張勛長江巡閲使,並安徽督軍職。 並令兩路司令趕緊入京,掃除逆氛。 張勛悶坐京城,舉各路警耗,几乎急死,遂將經過情形電告各省,不過說張勛復辟,各軍團皆與謀,馮國璋亦曾贊成,推原其始,責有攸歸。 及到末尾,則惟有聽諸公論。 張發電後,遂收集潰兵,聚守天壇、天安等處,只望背城一戰。 且說各國公使團見京城危急,惟恐波及,只得照會清室,勸張勛解除武裝,取消復辟。 清宮只得將公使照會攣給張勛。 張勛如何肯允,定要一戰。 張鎮芳、雷震春、馮德麟見勢不好,統想逃走,誰知于路被討逆軍拿住,亦由馮下令,奪去官職。 他如康有為、萬繩栻亦想逃生,獨張勛不肯下台,仍在前督兵。 到了七月十二日,討逆軍三路進攻。 張軍雖勇,究竟寡不敵眾,張勛自知不妙,遁入城中。 部兵見無主帥,遂懸旗投降。 討逆軍勒令繳械,方準免死。 張軍只得繳槍,被討逆軍放條生路逃走了。 且說張勛見勢敗,遂由公園歸家,引妻子等乘坐汽車,逃入荷蘭公使館去了。 討逆軍即于本日收復京城,遂電報天津段處告捷。 段接電,即乘車入都。 適徐世昌來訪,說此次復辟,清室本無此心,望勿加罪,張勛原是禍首,乃是個鹵夫,望念同胞可也。 越日,段祺瑞入都,京中皆定,遂入院辦事。 一面派江朝宗往日使館中,迎黎元洪回府,一面下令緝拿張勛。 且說黎總統見祺瑞派人來迎,乃謝過日使並齊藤少將,竟回舊宅,即日通電全國,宣告去職。 越日,又發二電,詳述去職情由。 黎既去職,馮應繼任。 馮見黎電文,自己也就客氣起來,說現在京師已靜,應即迎黎入府,所有代行職權,亦應奉還黎,方成正論。 黎見電,仍然固辭。 段因此再組內閣,遂擬相當閣員,只因此時總統虛懸,實未有命令頒來,段心未免焦慮。 此時徐樹錚已為閣員,欲為主分憂,遂見黎總統道:「祺瑞在野立功,入京討逆,想公當有相當對待。 」元拱道:「我已辭職,繼任當屬河田,不日入都,賞功罰罪,一切歸馮主持。 」所任閣員如數提出。 現國會已散,只得稱馮總統命令,特任各部長,然後通緝復辟要犯,竟無一人被捕。 惟首犯張勛寄居荷使館中,一手荷槍,一手持函,說道:「這皆是贊成帝制的憑據,倘要相逼,我只將書宣告國人,甘願同死。 」 且說張勛部下聞張失敗,個個思變,經海州鎮守使白寶山剿平。 段接電話,亦發電去慰勞。 至于清宮變劇,即由內務府出名致段總理,詳敘張勛逼迫等情,段電馮國璋,優待如前。 且說國民黨仍欲扶黎,今黎去職,黨人未免失望,即由唐紹儀、汪光銘等運動海軍總司令程璧光及他艦隊司令,否認解散國會的政府,即于七月二十一日宣告獨立。 自發電後,即率艦馳往廣東。 段閲電,即電馮總統,褫程璧光職,馮照允,免程本官。 且說段祺瑞屢促馮入京就任,馮恐段系復盛,為其所制,遂遲遲而行。 復思江西李純,前從征漢陽,暗與相契,不如調他督蘇,又可引為自己勢力,遂派人往江西,與李商就緒,然後起行入都,是時已是七月三十一日了。 馮入都,便至黎府,仍請復職。 黎決意讓馮,馮遂至國務院與段商議。 段提出當仁不讓,馮才入府就職。 由國務院電告全國,申明大總統蒞任事,各省統馳電稱賀。 惟南中數省,以擁護約法為宗旨,不願服馮政府。 馮既蒞任後,前因與李純約,一經入京,便將李純調任,遂與段商議,段亦知馮意,因馮初到任,不好齟齬,遂隱忍承認。 遂調李督蘇,李缺即以陳光遠調充,段亦提出傅良佐督湘,馮亦只得承認。 從此馮、段融洽,段自必提出與德宣戰問題。 要知中德如何宣哉,李督軍如何自戕,且看下回分解。 第57回 任私人遭物議李純自戕1 詩曰: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且說段祺瑞前因與德宣戰,未能達到目的,遂致與黎齟齬。 段走天津,黎免段職,馮繼任。 段當然又要倡議宣戰。 此時,國務員是段一手組成,自然皆表同情。 段見大眾贊成,即入告馮總統,請即下令。 馮思中德遙遠,何能爭鋒,遂應允。 於是飭秘書擬佈告,與德宣戰。 此令下後,又照會外交各公使,申明與德及奧宣戰。 奧使接到照會,只得卸旗回國。 中央既與德奧宣戰,各省,皆取一致。 如南方數省,既經中央宣戰,不能不查照國際公法,取同一致。 於是也就抄大總統佈告,出示曉諭,並照會奧領事知照。 宣戰以後,所有各省區的租界,收回自管,且不再述。 第2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2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