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帝制用費甚大,處處需錢,又慮財政困難。 幸有梁財神一力擔任。 梁財神又為袁劃策,以利用民意二字,號召天下,何患不成。 老袁道:「未必如此容易。 」於是,梁財神先運動筍政院,令作民意代表上級機關;另設公民團,令作民意代表下級機關。 上下聯絡,數月便可成矣。 梁財神又密請沈雲霈,提倡民意機關。 請張鎮芳組織公民請願團,京內作總機關。 外省作分機關,越多越好,不怕帝制不成。 越日開會,即舉沈雲霈為市長。 其餘各有專職,大家任定職位進行,擬定宣言書。 正欲頒佈,忽段芝貴到來。 他聞袁帝制,特由湖北趕來,為他聯絡幾人,好做幫手。 於是鼓吹帝制,越吹越盛,聲立幟爭功。 籌安會見公民團勢大,遂合一起。 又見段芝貴來蔗,知他是袁的乾兒子,更要聯絡。 此時公民團章程及宣言書印就,當由段芝貴閲過,說道:「正副會長選定了麼?」梁財神即將正副會長及各員姓名說明,芝貴道:「我返鄂,你們進行罷。 」士詒道:「芝貴兄,你是長官巨擘,何妨聯絡各省長官,聯銜請願。 」 芝貴道:「我已電過,尚未得復,你們先辦君憲,吾等後再上書推戴,再派人到報館打通。 格外易辦。 」士詒道:「京中報館已經說過,惟上海報館要費手續。 俗云:天下無難事,只要有銀子,沒有辦不成的。 」大家歡笑而散。 段芝貴回鄂去了,參政院由沈雲霈運動成熟,請願書聯翩呈進,老袁很是欣慰。 且說黎元洪自被誘入京,老袁恐他反對帝制,將他軟禁,任他為參政院長。 此時叫梁士詒往說,叫他上書進呈,好作民意請願話柄。 老黎不肯應允,上書辭職。 老奉不准。 且說段芝貴回鄂時,已得各省長官聯銜,遂電請改易國體,速變君主。 老袁接電,即請士詒商議。 先令參政院呈請願書,請願書上過,即派楊士琦到院,發表政見,大家也曉得他來,為孝袁代表宣言,及上台演說,也拍掌歡迎,迨後取出一紙,當場讀過。 黎元洪雖欲反對,奈當場人眾,總是一氣的,沒有元洪說話處,只得仍還原座,不一時各散。 越十數日,各處紛紛代表請願,甚至婦人孺子及沿途乞丐,均舉代表請願。 參政院收集請願書又數十件。 遂開會集眾議事。 黎元洪不到。 由副長汪大燮主席,開議後,有說應集國民會議,有說應求民意妥善辦法,意論不一,由副長汪大燮決定,將兩說錄出,咨送政府,請總統自擇,大眾倒也贊成。 汪大燮即備咨文,賚送政府。 越日,得總統咨復,當提交國民會議,徵求正確民意。 這覆文到院,有一參政員顧鰲,出來反對,遂訪沈雲霈,同去見梁士詒,申述意見。 士詒道:「我豈不知國民會議不能解決政體嗎?但總統命令,當然屬諸國民會議,不然,設此何用?」沈雲霈道:「國民會議,議員還要複選,恐來不及。 」即告別回寓,屬文牘員撰成最後請願文,邀求政院另訂辦法,說國民會議未便解決國體,賚交奉政院,院中又要開會議決。 不意請願書陸續進呈,多主另訂辦法。 副院長汪大燮知老袁心急,遂召集諸人開會。 議員次第到會,由副院長報告,說收請願書中,皆表贊成,另訂證求民意辦法。 士詒道:「最好開國民大會,選出國民代表,決定國體,這會就叫國民代奉大會。 會中章程,就叫《國民大會組織法》,由主席推定起草員八人,議定即行散會。 」過一日,梁等到院,即將《國民大會組織法》稿子,共十六條,交主席讀過,算經全院通過。 又加一咨文,呈交政事堂,老袁接到咨文,料得皇帝已到手一半,遂將民國四年雙十節,停止國慶紀念。 一面令梁士詒、江朝宗去清室逼宣統撤去帝號。 朝宗到底是武夫,一到清室,就逼他撤消帝號。 幸士洽轉圜。 世續道:「俟稟明太妃,再行報命。 」二人回總統府覆命。 過一日,聞清慶王歿了。 老袁道:「慶王如何死了?」士詒道:「想必因前日廢帝事悶死的。 」老袁道:「我為帝,自然要令但撤消呢。 」 士詒道:「候主子登了大寶,再令他撤消,名正言順,難道他反抗嗎?」老袁又密語士詒道:「此事仗你疏通。 」士詒又與顧鰲密議辦法,稟告老袁,依次發電,通告各省長官。 這籌安會今已聯合請願團,上下一心,此中最有勢力的,要算梁財神,凡老袁一言一動,皆是他代表,這且不講。 且說袁總統盛倡帝制,凡老成煉達之人,皆料帝制難成,遂均辭職。 惟徐世昌一時不能脫身,仍留京師。 忽傳段祺瑞夜間被刺,幸未遭毒手。 從此杜門謝客,除至交概不接見。 奈老袁陰險猜忌,還怕他有變動,密派偵探察他行為,見無動靜,他才放心。 惟山東將軍靳雲鵬見段去位,遂聯馮國璋為自衛計。 哪知又傳入老袁耳中,遂將忌段之心,移人靳、馮身上,即飭長子克定,練模範軍,抵制段氏,調第四師、第十師駐上海,第五師內一旅駐蘇州,安武軍第一路駐南京。 此項佈置,皆是防馮變動。 還有雲南都督蔡鍔,亦為袁深忌,遂免他本職。 召他入京,表面甚為加禮,暗中卻是拘束。 蔡亦恐為袁忌,每晤對時,必作獃言。 誰知老袁格外機警,嘗對左右道:「松坡太用心了。 」 左右道:「哪個不想貴顯,倘主子給他美差,還有不聽命的嗎?」 第2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2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