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易逝,倏忽已至民國光復這一日,各省皆懸五色旗,舉行慶祝禮,總統府由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遣趙總理代表,具犧牲酒醴,致祭革命流血諸烈士。 袁總統亦到壇如禮。 禮畢,各退回府休息,這且不表。 且說外蒙自獨立來,袁總統屢電他取消獨立,不但不取消獨立,反居然設立政府,推哲布尊丹巴為帝,改元共戴,立起個蒙古帝國來。 後來見中國革命告終,南北統一,恐怕中國詰問,遂先佈置,結俄為援,遂遣杭達充正使赴俄,要求俄主代致中國北京政府,提出蒙古獨立,不許中國干涉,俄主應允,杭達遂離俄。 俄主即電達駐華俄使,轉達北京政府,提出三大要求。 蒙古國亦由內閣大臣電達北京,宣佈正式獨立。 此時,袁總統正就任,並申慶賀,袁總統得電後,勸令取消自主。 於是電來電往,皆無效。 袁總統遂用覊縻手段,對待外蒙。 哪知外蒙竟煽惑西蒙,復嗾東蒙各旗,稱兵內犯,侵洮南府。 袁總統飛飭東三省各都督派兵出剿,一戰始平。 至國慶之期,內蒙與甘珠爾瓦呼圖克圖入京覲見,袁總統又用籠絡手段,賞賚甚厚,又令蒙藏事務局總裁致書內外蒙古、前後西藏,勸其歸附民國,同造共和。 前藏達賴喇嘛因尹都督駐兵川邊,乘機答覆,聲言內附,以次東蒙古十旗,亦覆函政府,情願歸附。 袁總統聞報,即派蒙古科爾沁親王及吉林都督陳昭常、東三省宣檢使張錫鑾一齊到會,會議三四天。 政府又派委員到會,提出意見,宣明五族共和,共戴民國。 各旗等均表同情。 三委員回京報告,袁總統以為得了蒙、藏兩大部,從此可以進行。 不料由駐華俄使來一個照會,內中之言,簡直說是蒙古地方為俄人勢力範圍,與中華民國脫離關係,還有附約十七條,所有蒙古種種利益,統為俄國所有。 外交部接着連忙拆開一看,內中全文,滿紙皆是俄人,把個梁總長嚇得了不得,不但中國沒有主權,連外蒙古自己也沒有主權了,越想越是難辦,想了半天,忽然道:「有了,我何不如此辦?」 列位必以為他一定有大方法對待俄人,不料他將俄使照會拿起,竟向總統府去了,兩日不見出頭。 眾人以為他在總統府議事,誰知他竟假病出都,過兩日,總統府中檢出一封辭職書,說「偶抱採薪,另簡能員」。 袁總統看了,只得一笑置之,一時難覓,只得仍令前陸總理為外交總長,提交參議院議決。 眾議員亦以俄蒙交涉緊急,當即通過。 陸總理遂任外交總長,辦理俄蒙交涉。 正然想不出頭緒,忽英使又來一個照會,催索要求前訂條件。 陸總長將前次原書檢出,內開五大條,躊躇了一會,竟往總統府。 袁總統見陸總長來,起身相迎,陸亦見過禮。 袁總統先說熱河來電,科布多境及開魯縣克複等情,陸總長復將英使照會取出呈與袁總統閲畢,袁總統道:「前日已經說過,今日又來催逼,不能不答覆了。 」遂開國務會議。 國務員到會協議,議了多時,才裁決答覆各詞,呈報英使館。 英使未有答覆,中國政府樂得空閒一時,好辦理他事。 且說外蒙聞西藏也想與庫倫一樣同做皇帝,遂遣使到西藏,迎達賴至庫,共商獨立事情。 達賴不允,乃協議彼此聯絡,雙方稱帝,遂定蒙藏協約九條。 中國得此消息,一班激烈將士皆主張武力解決,有說去征蒙,有說去征藏,紛紛不一。 袁總統從容不迫,不肯輕動。 且說六國銀行團與熊總長會議,始終無效,熊遂辭職。 袁以周學熙繼任,仍留熊辦理借款,因用款緊急,暗托顧問洋員莫理遜赴英運動,借到倫敦款一千萬鎊,議定本年交三百萬鎊,明年交七百萬鎊,利息五厘,以鹽課作押,因此政府才有用款,勉強支持,哪有餘款撥付軍餉去征蒙藏。 且說袁總統因熱河緊急,恐昆源辦不了,遂將他調回。 改任能為熱河都統,熊即告辭前往。 倏忽已是民國二年,元旦這一日,各省一切禮節仍如前式。 其中累有各省小節目,皆是隨發隨平,不必細述。 就是蒙古問題,經陸總長提出議案,與俄使商榷一方,不過雙方議定,各不進兵,免致決裂,就算了案。 又過兩日,即陰曆正月十日,為清隆裕太后萬壽,袁總統遣梁士詒為道賀專使,梁乘輿至乾清門,下輿入內。 清內務府大臣世續出來迎接。 梁前進,見隆裕端坐殿上,滿臉病容。 梁遞上國書,內稱「中華民國大總統致賀」,隆裕太后答詞,由世續代誦「大總統專使致賀,實佩大德」云云。 世續念一句,隆裕後哭一句。 粱看不下去,當即辭去。 次日,隆裕後即臥床不起,正民國二年正月中,格外沉重,經禦醫診治無效,直至二月二十一日,竟歸天去了。 清後既逝,一切喪葬如儀。 大殮後,停柩體元殿。 宮內一班小太監乘機為亂,將珍珠寶物紛紛搬運,彈也彈壓不住。 世續無法,遂詐言道:「袁總統派段芝貴入宮,你們這般滋閙,將要軍法從事。 」小內監聞聽,這才安靜。 雖然如此,宮中已失去十餘萬元,世續這才正式治喪。 袁總統又派蔭昌、江朝宗等數人前往幫辦,一面又令國務院發出通告二通,又派員前往致祭,查優待清室條例,所有崇陵未完工程,代為修妥,所用經費,皆由中華民國支出。 將隆裕後社會社會祔葬崇陵。 至清宣統帝,歸瑾、瑜兩太妃撫育,清室事算交代完畢。 第24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2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