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帥連復二城,上表秦捷。 旨下,賞曾帥二品頂戴,並加賞花翎,着署湖北巡撫,不准疏辭。 諸將亦賞戴有差,飭國藩順流進剿。 曾帥遂領水陸各軍沿江東下,一路拔營攻壘,至田家鎮。 田家鎮是太平軍要隘,太平軍倚為天塹,經曾帥率勁旅猛撲,尚不能得手。 幸楊、彭等率軍大至,將太平軍四面夾擊,炮火連天,連破二三十座營壘,太平軍落水死者不計其數。 首領陳玉成逃奔廣濟,與秦日綱、羅大綱等分守要隘。 怎奈塔、羅二軍猛勇,步步進剿,殺得三人不能抵禦。 遂棄廣濟,走黃梅,直至小河口駐紮。 方纔扎定,塔軍又水陸大至,太平軍不敢戰,只得率眾逃入九江。 湖北大定,順流進攻九江。 九江太平軍極力守禦,一時不能攻下,暫且不表。 再說咸豐四年正月,太平軍丞相林鳳祥自深州被僧王格林沁殺敗,退據靜海,清將勝保屢攻不克,反被太平軍勝一陣。 幸僧王兵至,兩下夾攻,方將鳳祥殺敗。 鳳祥不敢入城,遂率眾南奔,人據阜城。 僧王追到,立派副都統副將侍衛等分頭縱火,東燃西燒,將太平軍要隘守兵全行殺死,惟阜城不能遽破。 忽報金陵天王派曾立昌、許宗楊偷渡黃河,分擾山東,現已將金鄉縣攻陷。 此警傳至清廷,清帝旨下。 令勝保速赴山東堵剿。 勝保奉旨前往,尚未到境,聞臨清州被太平軍攻破。 旨下山東巡撫張亮基,說他防堵不力,並勝保亦並褫職,令戴罪自贖。 勝保大憤,偕善祿急向臨清拚命進攻,日夜不息。 太平軍被勝保攻得不堪拒守,議有空隙好逃。 至夜,太平軍看南面稍鬆,一齊衝出,向南逃走,城遂拔。 勝保不及入城,即尾後直追。 到了冠縣,見太平軍在前,一齊奮勇上前放火,將太平軍燒得焦頭爛額,首領陳世保亦被燒死。 曾、許二酋不敢迎戰,只顧逃命,至曹縣方住。 勝保議道:「此番不可再令二賊漏網,若只顧一味蠻攻,何時能止?」於是令眾將四面埋伏,一面攻城,一面放火,嚇得曾、許二酋四散逃奔。 逃至漫口,二酋見無去路,一齊赴水而死。 餘眾皆殺盡,無一漏網,整隊而回。 途次聞林酋又陷連州,及至僧王追到,已是不及。 原來林酋守阜城,被僧王圍困甚急,只望李開芳出城,會合曾、許二酋來援,不料二酋已死,無處求救。 見高唐州無人,竟一擁攻破,殺死知州魏文翰,遂據州城,迨勝保兵到,屢攻不下。 至咸豐五年正月,城內糧盡,又兼僧王悍勇,與勝軍合攻,方將鳳祥擒住,解送京師。 遂移師高唐,開芳亦堅守不亞鳳祥。 堅持兩月,經僧王決河灌入,開芳無路可逃,被僧王擒住,解送京師,與鳳祥並凌遲處死。 僧王凱還,清帝頗加優寵,北方肅清,這且不講。 卻說湖北巡撫陶恩培,接任兩月,因省城初復,元氣未振,方思籌防,不意太平軍猝至,竟將漢口、漢陽、武昌一律攻破,逕撲省城,一時不及防禦,被太平軍攻入,力戰身亡。 胡林翼率一軍來救,已不及,只得防守金口,收拾殘卒,再思恢復。 朝旨擢林翼為湖北巡撫,並飭國藩遣軍救援。 國藩一時不決,幸募賓劉蓉從中劃策,請其整飭水師,接應陸師,務要攻克九江,再用聲東擊西法牽制各賊,方可有效。 國藩稱善,遂檄塔軍攻九江,只可聲張,不可輕動。 自己赴南昌,添設炮船,以備進戰。 忽報饒州、廣信等府先後失陷。 正在計劃,羅澤南見曾帥焦急,遂進前請令,願領一軍往剿。 國藩遂令李迪庵為副,一同前去。 不數日,捷音至,內稱羅、李殺死敵酋,並克廣信等府。 忽接九江陸師遞來一封燒角文書,報稱塔軍門病故。 國藩聞信,不勝哀悼。 知九江空虛,忙出城領水師,向九江進發。 途中遇敵來撲,被國藩傳令水師殺出,敵眾不支,隨即奔潰。 國藩也不令軍追趕,只得逕至九江營內,向靈前哭奠一番,然後命人護送喪柩回籍。 再令水師攻湖口,互有勝負。 忽接羅澤南來書,言義寧失陷,現已克複,並言東南大勢全在武昌,若要控制江、皖,非得武昌不可,如株守江西,于大局毫無所補。 國藩見書,稱讚不已。 因塔軍門新死,楊、彭尚未到,一時未能答覆。 羅君見無捷音,遂親來營,見國藩陳明一切,甚合機宜,即派兵五千為助,並令募賓劉蓉隨同前往,以資一助。 羅君大喜,並告曾帥道:「九江陸師,只宜防守,不可進攻。 」 國藩道:「敬聽台命。 」澤南道:「此去如不克武昌,誓不見公。 」國藩見澤南口出不利,心中又感嘆,又請嵩燾同去。 嵩燾道:「公去武昌,此處必不能持,如有他虞,如何是好?但某不克同行。 」澤南道:「曾帥自治水師,諒能自立,必無礙。 」 遂與嵩燾揖別,向西進發。 沿途迭接捷報,雲鄂撫胡林翼已下武昌,心中大喜,分軍三路,自率中軍趕入湖北,連克通城、崇陽,進拔蒲圻,復咸寧。 適林翼軍敗,自漢陽渡江,與澤南相會。 澤南道:「今德安一路如何?」林翼道:「德安比從前大好,前為楊制軍所棄,今任官為湖廣總督,稍為振興。 」正論間,忽報偽翼王石達開領兵五萬,將到蒲圻城下。 澤南聞報,即道:「我去殺他一陣再講。 」林翼道:「君行我繼,但願將悍賊撲滅,再合攻武漢。 」 第2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2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