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霸州文安縣大盜張茂,家有重樓複壁,多為深窖,響馬盜劉六、劉七、齊彥名、楊虎等皆附之。 茂以賄交結內監,嘗進豹房觀上蹴鞠,郡縣無可如何。 至是御史寧果掩捕茂,折其股。 劉六、劉七等勢窮,劫取已擒盜黨齊彥名等反,一時窮民響應,眾至數千,劫掠霸州文安縣。 文安縣生員趙風子者,名鍵,有通力,好任俠。 劉六等攻掠文安縣,鍵避賊立水中,會盜數人劫Y其妻于岸上,鐩大怒,奪刀殺傷二賊,為賊黨所擒,遂與弟趙鐇、趙鎬俱降賊,招致黨羽,賊勢益熾。 劫掠畿內州縣,擁眾北向,京師戒嚴。 既而流賊趙風子、劉六等,分寇河南、山東州縣,攻徐州,掠淮西,官軍屢敗。 乃命太監谷大用總督軍務,調宜府、大同邊兵討賊。 大同遊擊江彬,宣府人,驍勇狡險,從征流賊,惟殺掠良民以邀賞。 劉六等乘船劫掠,往來江上,至通州狼山,遇颶風,舟盡覆,賊盡死,餘者悉為官兵所擒殺,班師還京。 彬賂太監錢林,引入豹房,得見上。 彬機警,善迎人主意,上喜,留侍左右,升左都督,冒國姓為義兒。 誘上為微行,上狎虎,為虎所傷,臥病者累月。 江彬言宜府之樂,誘上出居庸關,至宣府,彬為上營鎮國府第于宜府,輦豹房珍玩女禦其中,時時夜出,見高門大戶,即馳入,宣Y其婦女。 彬益索民間美婦進之,上樂而忘歸,號宜府曰家裡。 上還京,覆議北巡。 乃自稱威武大將軍,太師鎮國公朱壽巡邊,命內閣楊廷和、梁儲等草敕,儲等言君不可以臣名,不肯草,上遂自稱之。 以行幸宣府,至大同,抵榆林而還。 上以南方多美婦,復下制南巡。 初,寧王宸濠既納賄得復護衛屯田,時時欲反,廷臣憂之,乃起王守仁為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 守仁請提督軍務,許之,至是南巡制下,人心洶洶。 會御史蕭淮,劾奏寧王不法事,寧王宸濠遂與所厚鄉宦李士實、舉人劉養正舉兵反。 婁妃泣諫,固止之,勿聽。 遂以計殺守臣孫燧、許逵等,取有南昌。 復遣賊首閔念四、吳十三等,奪舟,順流攻南康、九江,皆陷之。 宸濠自率兵攻安慶,知府張文錦等率眾死守。 提督南贛軍務都御史王守仁,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起兵討賊,徑襲南昌,宸濠解安慶圍還救,至鄱陽湖,守仁督兵與戰,賊眾大敗,宸濠就擒,檻車北上,婁妃赴水死。 宸濠曰:「昔紂用婦言而亡,我今不用婦言而亡,侮之何及。 」時守仁捷音猶未至京師,上欲南遊,遂下詔親征,出師駐良鄉,守仁捷音方至,上令退回,待至南京另奏。 梁儲、蔣冕力請迴鑾,勿聽。 王守仁發南昌,將獻俘闕下,內監張忠、朱泰等謂當縱之鄱陽,俟上親與決戰,然後奏凱論功。 守仁勿聽,乘夜過玉山,張永已候于杭州。 永謂守仁曰:「吾之此出,為群小在側,欲調護左右,以墨輔聖躬,非為掩功來也。 但皇上順其意而行,猶可輓回萬一,不然,徒激群小之怒,無益也。 」守仁信其無他,乃以濠付之。 張忠、朱泰屢矯偽命召守仁,守仁不赴。 乃讒于上曰:「王守仁必反。 試召之,必不來。 」張永聞之,密遣人急報守仁,上召之,立至。 永復調護之,上曰:「王守仁道學人也。 」仍命還江西。 上駐蹕南京既久,復有游蘇杭、泛江浙、入紹興、溯湖湘、登武當之意,楊廷和、毛紀請迴鑾,梁儲、蔣冕等泣請迴鑾,堅跪不起,上不得已,從之。 張永令王守仁重上捷音,宸濠及逆黨皆伏誅。 其後嘉靖元年,追錄平濠功,封王守仁為新建伯。 十六年正月,上還京師。 初,江彬進Y藥,上服之,日Y婦女以十數。 三月上不豫,未幾大漸,遂崩于豹房。 ,在位十六年,壽三十一歲。 太監陳敬、蘇進奔告慈壽皇太后,乃移殯于大內。 太后下懿旨,磔江彬于市,籍其家,得黃金七十匱,每匱一千五百兩,銀二千二百匱.其餘珠玉、首飾、寶玩不可勝計。 是日太后召楊廷和等議,傳遺旨,立興獻王厚熜為嗣。 夏四月,孝宗從弟興獻王祐杭之子厚熜至京師,即皇帝位,是為世宗肅皇帝。 詔以明年為嘉靖元年,命禮部會議崇祀興獻王典禮。 楊廷和等請以孝宗為考,興獻王及妃為皇叔父母,而令益王子崇仁為興獻王后。 上曰:「父母可互易如是耶?其再議。 」上必欲考興獻王,而以孝宗為皇伯父。 觀政進士張璁、南京主事桂萼俱阿上意,上大禮疏,上大是之,驟升為學士。 大學士楊廷和、蔣冕等力爭不得,遂致仕去。 毛紀、石瑤、豐熙、馬理等力諫,不聽。 於是何孟春、王元正、楊慎等二百二十餘人,俱跪伏左順門,大呼高皇帝、孝宗皇帝,聲徹于內。 上使司禮太監諭退,不從。 楊慎、王元正乃撼奉天門大哭,群臣皆哭,聲震闕廷。 上大怒,命錄為首者戍邊,四品以上奪俸,五品以上杖謫。 於是大禮議定,以孝宗為皇伯考,慈聖太后曰皇伯母。 追封興獻王為恭穆獻皇帝,稱皇考,觀封母蔣氏為章聖太后,祖母憲宗貴妃邵氏為壽安皇太后。 立妃陳氏為皇后,七年崩,立妃張氏為後。 又廢張後而立德妃方氏為後。 上嘗幸曹妃宮,既寐,宮婢楊金英等謀弒上,以組繫上頸。 有宮婢張金蓮者,馳告太后,後馳救,得免,並殺曹氏,上常冤之。 第17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1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