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麼恃其險,官軍自陸路攻之,則入湖;自水攻之,則登岸。 因曰:「破我者除是飛來。 」至是人以其言為讖雲。 湖湘既平,張俊還防秋。 俊奏遣岳飛屯荊襄,以圖中原。 時金兵少息,詔頒黃庭堅所書《戒石銘》于州縣,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令刻石文于州縣前。 劉豫徙都汴京,使其子麟,以金兵寇淮南。 帝以趙鼎為尚書右仆射,兼知樞密事。 趙鼎勸帝親征,帝從之。 韓世忠大敗金人于大儀,帝自將禦金,次於平江。 金、齊之師日迫,張浚長驅至臨江,召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等,各出師以禦金人。 金人圍廬州,岳飛使牛皋救之,金兵敗走。 時撻懶屯泗州,兀朮屯竹墩鎮,為韓世忠所扼。 會雨雪,金饋道不通,野無所掠,殺馬而食,番漢軍皆怨憤,乃夜引師還。 兀朮等既去,劉麟、劉猊不能獨留,亦棄輜重遁。 帝語張俊曰:「趙鼎佐朕中興,真宰相也。 」 以趙鼎、張浚為左右相。 張浚會諸將於江上,遣張俊屯盱眙,韓世忠屯楚州,劉光世屯廬州,岳飛屯襄陽,楊沂中屯泗州,以圖中原。 飛在襄陽,累戰皆捷,遣牛皋復鎮汝軍,楊再興復河南長水縣。 飛及偽齊李成、孔彥舟連戰,皆敗之,至蔡州,克其城。 飛遣王貴敗劉豫之眾于唐州。 上疏請進軍,恢復中原。 帝不許,飛乃還鄂州。 偽齊劉豫聞之大懼,恐其討己,告急於金,請先出師南侵,而乞師救援。 金主亶召諸將議之,蒲盧虎曰:「先帝所以立豫者,欲其開疆保境,我得安民息兵也。 今豫進不能取,又不能守,兵連禍結,愈無休期。 從其請則豫收其利,敗則我受其弊,奈何許之。 」金主遂不許豫,而遣兀朮提兵黎陽,以觀其釁。 於是豫僉鄉兵三十萬,分三道入寇。 劉麟率中路兵,由壽春以犯合肥;劉猊率東路兵,由紫荊山出渦口以犯定遠;孔彥舟率西路兵,由光州以犯六安。 劉猊至藕塘,楊沂中迎擊,大破之。 猊曰:「適見髯將軍鋭不可當,果楊殿前也。 」即與精騎遁去。 麟在順昌,聞猊敗,亦拔寨去。 楊沂中及王德乘勢追麟,至南壽春而還,北方大恐。 金人聞豫敗來,詰其狀,始有廢豫之意。 岳飛知劉豫結粘沒喝,而兀朮惡之,可以間而動。 會中軍得兀朮諜者,飛佯責之曰:「汝非吾軍人張斌耶?吾先遣汝至齊,約誘致四太子,汝往不復來,吾繼遣人問齊,齊已許我,今冬以會合寇江為名,致四太子于清河,汝所持書,竟不至,何背我耶?」諜冀緩死,即詭服。 乃作蠟書,因謂諜曰:「吾今貸汝,復遣至齊,問舉兵期。 」剴股納書,戒勿泄。 諜還,以書示兀朮。 兀朮大驚,馳白金主,於是廢豫之意益決。 金人襲汴,執劉豫而廢之,立行台尚書省于汴。 韓世忠、岳飛請伐金,收復中原。 不報。 初,何蘚還自金,始聞太上皇及太后之喪,帝成服,以王倫為奉迎梓宮使如金。 倫陛辭,帝命倫謂撻懶曰:「河南、陝西之地上國既不有,與其付與劉豫,曷若見歸下國。 」及金人執劉豫,王倫還自金,倫入對,言金人許還梓宮、太后及河南、陝西地,遂復遣之。 初,趙鼎、張浚並相,後趙鼎罷,而張浚獨相。 再後張浚罷,而趙鼎獨相。 其後趙鼎為越檜所賣。 言于帝,以為檜可大任,至是帝以秦檜為相,而罷趙鼎,專主和議,而中興之望絶矣。 帝定都于臨安,王倫與金使偕來,議以河南、陝西之地與宋,有詔諭江南為名,不著國號。 禮部侍郎曾開當草國書,以太卑弱論之。 勿聽。 於是晏敦復、尹焞、朱松、李綱等,皆極言其不可。 胡銓抗疏極言,貶于廣州。 秦檜以勾龍如淵為御史中丞,以孫近參知政事,凡異己者,盡劾去之,而大權悉歸於檜矣。 和議成,以王倫為東京留守。 倫至汴,金人歸河南、陝西之地,以方庭實為三京宣諭使。 庭實至西京,先朝陵寢,自太祖以下,皆遭發掘。 而哲宗至暴露,庭實解衣復之,歸以白帝。 秦檜恨之。 張燾還自金,帝問諸陵寢如何,燾不答,惟言萬世不可忘此賊,帝默然。 秦檜患之,二人俱坐貶。 兀朮言于金主曰:「撻懶、蒲盧虎主割河南、陝西地與宋,必有陰謀。 今宋使在汴,勿令逾境。 」倫聞之,即遣介具言于朝。 會孟康至汴,倫即使康權留守之任,而身為使者,赴金國議事。 會撻懶反,金人遂執倫索還河南、陝西地。 倫力拒之。 金欲倫降,倫不屈,冠帶南向再拜,慟哭曰:“先臣文正公旦, 以直道輔兩朝,臣何敢厚命。 ”遂就死。 金兀朮撤離喝分道入寇,復陷河南、陝西諸州郡。 東京副留守劉錡率所部四萬人赴東京,至渦口,聞金人敗盟南下。 錡與將卒舍舟陸行,急趨至順昌。 諜報東京已降,知府陳規見錡問計,錡曰:「城中有糧,則能與君共守。 」規曰:「有米數萬斛。 」鑄曰:「可矣。 」乃與規議,斂兵入城,為守禦計。 時守備一無可恃,錡督取車輪轅埋城上,又撤民戶扉,周匝蔽之,凡六日粗畢,而金兵遂圍城。 錡夜遣千餘人擊之,殺敵頗眾。 既而金烏祿以兵三萬來薄城。 錡用破敵弓,翼以神督弩射卻之,復以步兵邀擊,溺河死者不計其數,金兵乃移寨于李村。 錡遣閻充募壯士五百,夜砍其營。 第1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1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