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碭山人朱溫(碭山,今江南徐州碭山縣是也),其父朱誠,以五經教授鄉裡。 生三子:長曰全昱,次日存,三日溫。 及誠卒,三子貧,傭食于蕭縣劉崇家。 全昱無才能,為人頗長者,存與溫俱勇而有力,溫尤凶悍,崇數笞辱之,崇母獨憐之,戒家人曰:「朱三非常人,汝曹善遇之。 」及黃巢兵起,存與溫俱從之。 黃巢攻嶺南,朱存戰死,巢陷長安,以溫為東南面行營先鋒,使攻陷同州,以為防禦使,守華、鄧諸州。 長安之陷,宦官楊光復慷慨忠義,在長安與周岌共起兵擊朱溫,敗之,遂克鄧州。 朱溫守華州,高駢畏賊,偽稱風痹,無復出兵。 駢召董昌于廣陵,錢鏐說昌日:「觀高公無心討賊,不若去之。 」 昌從之,引兵入據杭州,使錢鏐取越州。 昌遂徙鎮越州,以謬知杭州事。 後謬據浙江等地,為吳越王,詳見下回。 時壽州屠者王緒,舉眾盜據壽州及光州,以王潮為軍正,信用之。 其後王潮據有福建等地,為閩國,詳見下回。 秦彥殺高駢,上以高駢都將楊行密為淮南留後,後據有江南等地,為吳王,又為南唐,詳見下回。 初,大同軍亂,殺防禦使段文楚,推李克用為留後。 克用表求敕命,朝廷不許。 使李可舉討李克用,大破之。 使李琢討李國昌,敗之。 國昌、克用亡走韃靼,嘗曰:「吾得罪天子,願效忠而不得,今聞黃巢北來,必為中原患,一旦天子赦吾罪,得與公輩南向,共立大功,不亦快乎!」監軍陳景思為之代請于朝,詔如所請。 首相王鐸見黃巢勢振,而高駢為方士所愚,無心討之,發憤請行,會諸道兵進逼長安。 官軍四集,巢勢日蹙,號令不行,不出同華。 朱溫見巢兵勢漸弱,知其將亡,遂以華州降。 詔以溫為招討副使,賜名全忠。 時黃巢兵勢尚強,王鐸在河中,患之,乃以墨敕召李克用,克用遂將沙陀兵一萬七千,及雁門兵四萬趨河中,軍皆衣黑。 賊憚之曰:「鴉軍至矣。 」克用與黃巢兵戰于渭南,一日三戰,皆捷,諸軍繼之。 巢眾大奔,巢焚宮室遁去。 克用時年二十八,于諸將中最少,而破黃巢,復長安,功第一,兵勢最強,諸將皆畏之。 克用一目微眇,時人謂之「獨眼龍」。 詔以克用為河東節度使。 時以黃巢未平,加朱全忠為東北都招討使。 黃巢雖遁,兵勢尚強,周岌、時溥、朱全忠俱求救于李克用。 克用將番漢兵五萬救之。 巢圍陳州幾三百日,趙兄弟與之大小數百戰,雖兵食將盡而眾心益固。 克用會許、汴、徐、兗之軍于陳州,攻尚讓于太甫,拔之。 巢聞之懼,解圍而去。 黃巢趨汴州,李克用等追及巢于中牟,奮擊,大破之,尚讓帥眾降。 黃巢收餘眾奔兗州。 克用至汴州,全忠固請入城,館于上源驛,就驛置酒甚恭。 克用乘酒使氣,語頗侵之,全忠不平,薄暮罷酒,從者皆醉。 宜武將楊彥洪密與全忠謀,乃連車塞路,發兵圍驛而攻之。 克用縋城得出,全忠誤射彥洪,殺之。 比明,克用欲勒兵攻全忠,其妻劉氏曰:「此當訴之朝廷,若擅舉兵相攻,則天下孰能辨其曲直,且彼得以為辭矣。 」克用從之,引兵去武陵,將李師悅與尚讓追黃巢至瑕邱,敗之。 巢眾殆盡,走至虎狼口,其甥林言斬巢兄弟妻子首以降。 黃巢起義,凡十年。 時溥遣使獻巢首並其姬妾,上禦樓受之。 其姬妾皆美婦,極天下之選,上意欲納之,因宣問曰:「汝曹皆勛貴子女,何以從賊?」其居首者應曰:「妾等從賊不過失身,至若國家以百萬之眾,不能拒賊,失守宗祧,妾等女子,縱慾保身,不過死耳,豈能拒賊耶?」上大怒,盡斬之。 王鐸既平義軍,寶玩充積,美女成行,皆艷冶奪目。 上以為義昌節度使,過魏地,魏博節度使樂從訓殺而奪之,以盜聞于朝。 宦官田令孜專權罔上,殺害忠良,禁制天子。 上患其專,時語左右,流涕而已。 李克用表請誅田令孜,詔和解之,克用不聽,進逼京城。 令孜夜奉天子自奉遠門出,幸鳳翔,克用還軍河中,表請大駕還宮,罪狀田令孜,請誅之。 令孜請上幸興元,上不從。 是夜令孜引兵入宮,劫上如寶鷄。 朱玖、李昌符引兵迫逼乘輿,天下共忿疾令孜,令孜內不自安,乃薦楊復恭為中尉,自除西川監軍,往依陳敬瑄。 復恭斥逐令孜之黨,以王建為西川利州刺史,後據蜀,是為前蜀,詳見下回。 詔削田令孜官爵,長流端州。 令孜依陳敬瑄竟不行,後二人俱為王建所殺。 時京師再經兵火,荊棘滿城,車駕暫駐蹕于鳳翔。 上疾大漸。 觀軍容使楊復恭立壽王傑為皇太弟。 僖宗在位十五年崩,弟昭宗桀即位。 昭宗體貌明粹,有英氣,似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復前烈妻志,尊禮大臣,即位之初,天下欣欣焉。 進朱全忠爵東平郡王。 初,李克用請討朱全忠,詔和解之。 至是朱全忠請討李克用,張浚欲倚外勢,以擠楊復恭,請從之。 以張浚為招討使,會諸道兵討之。 克用養子李存孝,力過猛虎,常將騎兵為先鋒,身披重鎧,腰弓髀槊,獨舞鐵撾入陣。 前破黃巢,所向無敵,至是凡河北驍將至者,存孝帥數百騎,悉生擒之。 葛從周、朱全忠皆敗走,張浚大敗而還。 李克用上表訴冤,詔復克用官爵,使回晉陽,貶張浚為綉州司戶,浚奔依朱全忠。 第1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