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破,則奉天子以討操,操成擒矣?如其未潰,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 ”紹亦不從。 會攸家犯法,治中審配收系之,攸遂奔操。 操跣足迎之,撫掌笑曰:「子卿遠來,吾事濟矣!」攸因言袁氏輜重萬乘,在故市烏巢,軍無嚴備,輕兵襲之,焚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敗矣!”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守營,自將步騎五千人,皆用袁軍旗幟,間道銜枚,人抱束薪。 既至,圍屯放火,營中大亂,遂大破之,焚其糧米。 殺士卒千餘人,皆取其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 紹軍惶懼,大潰,紹及子譚等,幅巾乘馬,與八百騎渡河。 操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餘眾降者,操盡坑之。 乃擊劉備于汝南,備奔荊州劉表。 表聞備至,自出郊迎,以上賓之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袁紹軍既敗還,以不聽田豐言;恐為所笑,遂殺之。 慚忿發病,吐血而亡。 紹為人寬雅有度,喜怒不形于色,但矜愎自高,短於從善,故至于敗。 紹有三子:譚、熙、尚。 紹後妻劉氏愛尚,紹在日,欲立為後。 眾以譚長,當立譚。 審配矯紹命立尚,譚不得立,自將兵屯黎陽,欲攻尚。 譚別駕王修諫曰:「兄弟者,左右手也,今與人鬥,而斷其左右手曰:『我必勝』。 其可得乎?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誰其親之!」不聽,袁譚、袁尚治兵相攻。 時曹操擊劉表,軍于西平,譚遣辛毗詣操請救。 操群下多以為劉表強,宜先平之,譚尚不足憂也。 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保江漢之間,其無四方之志。 可知矣,袁氏據西州之地,帶甲數十萬,使二子和睦,天下之患未息也,今及其亂而取之,天下定矣!」操從之。 袁尚攻袁譚,曹操攻鄴,尚還戰,敗走幽州,投袁熙。 操遂入鄴,自領冀州牧。 袁譚復背操,操攻平原,拔之,譚走保南皮,曹操攻南皮,克之,斬袁譚。 幽州刺史袁熙,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與尚俱奔遼西烏桓,觸自號幽州刺史,率守令來降曹。 其後曹操擊烏桓,袁熙、袁尚奔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斬熙、尚之首獻操,袁氏遂亡。 卻說琅琊諸葛亮,字孔明,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知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信之。 劉備訪士于襄陽司馬徽。 徽曰:「儒生俗士,豈知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徐庶亦謂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 將軍其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宜枉駕顧之。 」備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曰:「漢室傾頽,奸臣竊柄,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 請問計將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地險麗民附,賢能樂為之用,此可與為援,麗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地,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于四海,若跨有荊、益,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備,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公、張飛不悅。 備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關、張乃止。 曹操自為丞相,奏封功臣二十餘人為列侯,引兵擊劉表。 初,劉表二子琦、琮,表為琮聚其後妻蔡氏之侄女,蔡氏遂愛琮而惡琦。 琦不自安,與亮謀自安之策。 亮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會孫權報父仇,擊江夏太守黃祖,破斬之。 琦求代其任,表乃以琦為江夏太守。 表卒,琮嗣。 未幾,曹操兵至;蒯越等勸琮降。 操至新野,琮舉州降。 操遂進兵。 時劉備屯焚城,琮降,不以告備,及覺,則操已在宛矣。 備大驚,呼部曲共議,或勸備攻琮,荊州可得。 備曰:「劉荊州危亡,托我以孤,背信自濟,吾所不為。 」備將其眾去,過襄陽,州人多歸之。 比到當陽,眾十餘萬人,輜重數十輛,日行十餘里。 別遣關公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或曰宜速行,可保江陵。 備曰:「夫成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而去!」曹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劉備據之,乃釋輜重,輕車至襄陽。 聞備已過,遂將精兵五千往追之,一日—夜行三百餘里,至當陽之長阪。 備乃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 徐庶母為曹操所獲。 庶辭備,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業者,以此方寸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 在此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遂詣操。 張飛拒後,據水斷橋,目眞目橫矛曰:「吾乃張翼德也,可共來受死!」操兵無敢近者。 雲懷備子禪,與關公船會,得濟沔,遇劉琦兵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初,孫堅為袁術攻劉表,為黃祖所殺。 堅四子:策、權、翊、匡。 堅死,時策年十七,乃渡江,居江東,結納豪傑,有復仇之志。 至壽春,見袁術。 術奇之,以堅余兵還策,許為九江太守。 已而更用陳紀,又使策攻廬江太守陸康,謂曰:「廬江拔,真卿有也。 」策攻拔之,復用其故吏劉勛,策大失望。 第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