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因討蜀,遣征南大將軍岑彭攻田戎等,不克,遣吳漢發荊州兵,凡六萬餘人,騎五千匹,會荊門。 岑彭裝戰船數十艘,直衝浮橋,順風併進,蜀兵大亂,長驅入江關,軍無擄掠,百姓大喜,爭開門降。 田戎走保江州。 彭到江州,以城固糧足難猝拔,留馮駿守之,自引兵乘利,直詣墊江,攻破平曲,遂收其米數十萬石。 吳漢留夷陵,裝露橈繼進。 公孫述以王元為將軍,使與領軍環安拒河池。 來歙等進攻元安,破之,蜀人大懼,使客刺歙,未果。 歙馳召蓋延,延悲哀不已,歙叱之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無以報國,故呼巨卿,欲屬以軍事,而反效兒女子涕泣乎?」延收淚受誡。 歙自書表曰:「昨夜入定後,臣為賊所傷,中臣要害,臣不敢自惜,誠恨奉職不稱,以為朝廷羞。 夫理國以得賢為本,大中大夫段襄,骨鯁可任,願陛下裁察。 」投筆抽刀而絶。 帝得書流涕,詔以揚武將軍馬成代之。 帝自將征公孫述,次長安。 述使延岑拒廣漢,侯丹拒黃石。 岑彭使輔威將軍臧官從涪水上平曲,拒延岑。 岑彭自分兵下還江都,溯都江而上,襲擊侯丹,大破之,因晨夜兼行二百餘里,竟拔武揚,使精騎馳擊廣都,去成都數十里,勢若風雨,所至皆奔散。 蜀地震動,或勸述降,述曰:「廢興,命也,豈有降天子哉?」述使人詐為亡奴,降岑彭,夜刺殺彭。 吳漢代領其軍,馮駿拔江都,獲田戎。 吳漢乘勝,以步騎二萬進擊成都,去城十餘里,阻江北為營,作浮橋,使副將劉尚將萬餘人屯江南,相去二十餘里,帝聞之大驚。 使人讓漢曰:“公輕敵深入,又與劉尚分營,賊出兵縱公,而以大兵攻尚,尚敗,公即敗矣。 可急引兵還廣都。 詔書到,述果使謝豐、袁吉出攻漢,使別將劫劉尚。 漢饗士秣馬,夜銜枚,與尚合軍。 豐等不知,引兵攻江南。 漢悉兵迎戰,大破之,斬豐吉,引兵還廣都。 自是漢與述戰于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 述危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餘人,以配延岑。 岑于市橋偽建旗幟挑戰,潛遣奇兵,出漢軍後,襲破漢。 漢墮水,緣馬尾得出。 漢具船欲遁,蜀郡太守張堪止之,漢從之。 臧宮拔綿竹,破涪城、繁郫,與漢會于成都。 述自將攻漢,使延岑拒宮大戰,三戰三勝,自旦及日中,軍士疲乏,漢因使護軍高午、唐邯將鋭卒擊之,述兵大亂,午刺述洞X,左右輿入城,夜死。 明旦,延岑以城降。 蜀地悉平,詔竇融與五郡太守入朝,賞賜恩寵,傾動京師,拜冀州牧。 後融年七十有八而卒,謚曰戴候。 自是而天下復歸一統矣。 吳漢自蜀整旅而還,大封功臣,鄧禹等三百六十五人為列侯,已封者加邑,已沒者封其子孫。 鄧禹有子十三人,使各習一藝,修整門庭,教養子孫,皆可為後世法。 帝偃武修文,皆令列侯就第,不煩以政事,不使以吏職,而善全之。 初起太學,帝親幸之,稽式古典,修明禮樂,煥然文物可觀。 嚴光,本姓莊,字子陵,少與帝同學,甚相善。 及帝即位,光乃改姓名,隱身不見。 帝思其賢,令人物色訪之。 後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 帝疑是光,乃備安車元纁,遣使騁之,三反而後至。 車駕即日幸其館,光臥不起,帝即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耶?」光乃張目熟視曰:「昔唐堯著德,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何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耶?」於是升輿,嘆息而去。 復引光入,論道故舊,相對累月,因共偃臥。 光以足加帝腹上。 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帝座甚急。 帝笑曰:「朕與故人嚴子陵共臥耳?」除為諫讓大夫,不就,乃耕于富春山,以壽終於家。 帝如南頓,賜吏民南頓田租一歲,吏民固請十歲,帝復增一歲。 帝如章陵,時改白水鄉為章陵縣,修園廟,祀舊宅,觀田廬,置酒作樂,賞賜故舊。 時宗室諸母,因酣悅,相與語曰:「文叔少時謹信,與人不款曲,惟直柔耳,今乃能如此。 」 帝聞之,大笑曰:「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帝妹湖陽公主,嫁為鄧晨之妻,新寡,帝與共論群臣,微觀其意。 至宋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後宏被引見,帝令主在屏風後,謂宏曰:「諺云,『貴易交,富易妻』。 人情乎?」宏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固謂主曰:「事不諧矣!」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蒼頭驂乘,洛陽令董宣于夏門亭侯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 主即還營訴帝。 帝大怒,召宣欲棰殺之。 宣叩頭曰:「願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人,將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須捶,請得自殺。 」即以頭擊楹,血流滿面。 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 宣不從,強使頓之。 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 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吏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 」因敕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分諸吏,由是搏擊豪強,京師莫不震慄。 帝欲封陰貴人兄興為列侯,興固辭。 貴人問其故,興曰:「外戚家苦,不知謙退,富貴有命,人當知足。 」貴人感其言,深自降抑,帝甚善之。 第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