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素聞其賢,大喜。 因陳中父老請,遂自立為王,號張楚。 郡縣苦秦法,爭殺長吏以應之。 使從東方來,以反聞。 二世大怒,下之吏。 後至者曰:「群盜鼠竊狗偷,郡守尉捕且盡,不足憂也。 」乃悅。 張耳、陳余說張楚陳王略趙地。 陳王以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張耳、陳余為左右校尉,與卒二千人徇趙;使魏人周市徇魏;使陳人周文西擊秦。 周文行收兵,得數萬人。 至戲,二世乃大驚。 少府張邯請赦驪山徒,悉發以擊楚軍,大破之,周文敗死。 張耳、陳余輔武臣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 下趙三十餘城。 聞諸將為陳王徇地者,多以讒毀誅,乃說武臣自立為趙王。 後趙將李良弒其君武臣,張耳、陳余逃脫,收散兵擊良,良敗走。 張耳、陳余立趙後曷為趙王。 楚人劉邦起兵于沛,自立為沛公。 邦字季,沛人,今江南徐州沛縣是也。 季隆準龍顏,左股有七十二黑痣,愛人好施,有大度,不事家人生業。 為泗上亭長,亭中無所不狎侮。 嘗以供役至咸陽,觀秦始皇,喟然嘆息曰:「嗟呼!大丈夫當如是矣。 」單父人呂公奇其貌,以女妻之。 女名雉,字娥姁,有美色,即呂后也。 秦始皇嘗以東南有天子氣,因東遊厭之。 季即自疑,亡匿,隱于芒碭山澤間。 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 季怪問之。 呂氏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 」胖凶擁芪胖嚶秸摺J筆薊試徭晟劍は亟運屯絞懇圩鰲? 季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 到豐西,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徒中壯土願從者十餘人。 季被酒,夜徑澤中,有大蛇當徑,季拔劍斬之。 後人來至蛇所,有老姬夜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赤帝子斬之。 」姬忽不見。 後人告季,季心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及陳勝起兵,沛令欲應之。 掾主吏蕭何、曹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恐子弟不從。 願召諸亡在外者,以劫眾。 」乃令樊噲召季,季眾已數十百人矣。 沛令後悔,恐其有變,乃閉城。 季乃書帛,射城上,遺沛父老,為陳利害。 父老乃率子弟,殺令迎季,立為沛公。 旗幟皆赤,由所殺蛇者言「赤帝子」故也。 蕭、曹等為收沛子弟,得二三千人,以應諸侯。 楚人項梁起兵于吳。 梁,下相人,今江南淮安府邳州是也,楚將項燕之子。 嘗殺人,與兄子籍避仇吳中。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其下。 籍字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器過人。 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 請學萬人敵。 」梁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 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會稽守殷通,欲應陳勝,使梁將。 梁因使籍斬通。 梁持守頭,佩其印綬,擊殺數百人。 遂舉吳中兵,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梁自為會稽守,以籍為裨將。 籍年二十四歲。 時有田儋者,故齊王族也,與從弟田榮、田橫皆豪傑,得人,起兵,略定齊地,自立為齊王。 後儋救魏,敗死於章邯。 齊人立故齊王建之弟假為王。 儋弟榮逐王假,立儋子市為齊王,而己相之。 趙將韓廣略定燕地,遂背趙,自立為燕王。 楚將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後公子咎為魏王,而自為相。 後章邯擊魏,市敗死,咎自殺。 楚立咎弟豹為魏王。 二年冬,秦益遣兵擊楚,楚莊賈弒其君陳勝,以降于秦。 呂臣討賈,殺之,復以陳為楚,謚勝曰隱王?秦攻陳,下之,呂臣敗走。 陳人秦嘉起兵于郯,立景駒為楚王。 項梁以八千人渡江而西,眾至六七萬,擊景駒,駒走死。 至薛,沛公往從之。 梁召諸將問計,居鄛人范增,年七十,好奇計,說梁曰:「楚自懷王入秦不返,楚人至今憐之。 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陳勝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能復立之楚後也。 」梁然其言,乃立楚懷王孫心為楚懷王,都盱眙。 梁自號為武安君。 時張良從沛公在楚,良亦說梁曰:「君已立楚後,韓諸公子,成最賢,可立為王,益樹黨。 」梁從之,立成為韓王。 以良為司徒,略定韓地。 時盜賊日迫,趙高教二世愈為無道。 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以忠言諫二世,請止阿房宮作者,減四邊戍轉。 二世怒,下吏按罪。 去疾自殺,李斯就獄。 趙高誣其欲反,遂腰斬斯,夷其三族。 以趙高為中丞相,政事皆決於高。 高欲專秦權,乃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 」問左右,或默,或言馬,或言鹿。 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 後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過.而秦之亡決矣。 楚項梁擊破章邯軍于東阿下,引兵至定陶,再破秦軍。 項羽、沛公又與秦軍戰于雍邱,大破之,斬其將李由。 梁益輕秦,有驕色。 宋義諫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臣為君畏之!」勿聽。 二世悉起兵益章邯擊楚,大破之於定陶。 梁死,懷王徙都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 以沛公為碭郡長,封武安侯。 項籍為長安侯,號為魯公。 章邯已破項梁,乃北擊趙,破邯鄲。 第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