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說經之書傳于今者,比唐不止多出十倍,乃不以為盛而以為衰者,唐人猶守古義而宋人多務新義也。 唐人經說傳世絶少,此亦有故。 考《唐書經籍志》,唐人自為之書二萬八千餘卷,《五經》義說著于錄者凡數十種,則亦未為鮮矣。 而今所傳不及什一,由於其時刊本未出,傳鈔不易,一遇兵燹,蕩為煨燼。 世傳古籍,唐以前什一二,宋以後什八九。 此非特唐人所著之書為然,亦非特唐人所著經說為然也。 又自宋末元、明,專用宋儒之書取士,註疏且束高閣,何論註疏之外!於是唐以前古籍之不亡於兵燹者,盡亡於宋以後。 所以唐人經說傳世寥寥。 宋則刊刻已行,流傳甚易,宜其存多佚少。 今所傳宋人文集說部皆十倍于唐人,非止經說。 是未可以經說之多寡判唐、宋之優劣也。 五代極亂之時,忽開文明之象;如鋟木一事,實為藝林之珍。 《五代會要》,後唐長興三年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 經書之有木板,實始於此。 逮兩宋而刻本多。 此宋以後之書所以多傳于今日也。 漢學至鄭君而集大成,於是鄭學行數百年;宋學至朱子而集大成,於是朱學行數百年。 懿彼兩賢,師法百祀。 其巍然為一代大宗者,非特以學術之閎通,實由制行之高卓也。 以經學論,鄭學、朱學皆可謂小統一時代。 鄭學統一,惟北學為然;所謂寧道孔、孟誤,諱言鄭、服非;若南學,則兼用偽孔、王、杜,而不盡宗鄭、服;是猶未得為統一也。 朱學統一,惟南方最早。 金、元時,程學盛于南,蘇學盛于北。 北人雖知有朱夫子,未能盡見其書。 元兵下江、漢,得趙復,朱子之書始傳于北。 姚樞、許衡、竇默、劉因輩翕然從之。 於是元仁宗延祐,定科舉法,《易》用朱子《本義》,《書》用蔡沈《集傳》,《詩》用朱子集《傳》,《春秋》用胡安國《傳》,惟《禮記》猶用鄭注,是則可謂小統一矣。 尤可異者,隋平陳而南並于北,經學乃北反並于南;元平宋而南並于北,經學亦北反並于南。 論兵力之強,北常勝南;論學力之盛,南乃勝北。 隋、元前後遙遙一轍,是豈優勝劣敗之理然歟?抑報復循環之道如是歟? 論宋、元、明三朝之經學,元不及宋,明又不及元。 宋劉敞、王安石諸儒,其先皆嘗潛心註疏,故能辨其得失。 朱子論疏,稱《周禮》而下《易》、《書》,非于諸疏功力甚深,何能斷得如此確鑿。 宋儒學有根柢,故雖撥棄古義,猶能自成一家。 若元人則株守宋儒之書,而于註疏所得甚淺。 如熊朋來《五經說》,于古義古音多所抵牾,是元不及宋也。 明人又株守元人之書,于宋儒亦少研究。 如季本、郝敬多憑臆說,楊慎作偽欺人,豐坊造《子貢詩傳》、《申培詩說》以行世而世莫能辨,是明又不及元也。 顧炎武論《書傳會選》云:「其傳中用古人姓名、古書名目,必具出處,兼亦考證典故。 蓋宋、元以來諸儒之規模猶在。 而其為此書者,皆自幼為務本之學,非由八股出身之人,故所著之書雖不及先儒,而尚有功于後學。 ……自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 」其論明之不及宋、元,可謂深切。 元、明人之經說,惟元趙汸《春秋屬詞》,義例頗明。 孔廣森治《公羊》,其源出於趙汸。 明梅鷟《尚書考異》,辨古文之偽,多中肯綮,開閻若璩、惠棟之先。 皆鐵中錚錚、庸中佼佼者也。 明永樂十二年,敕胡廣等修《五經大全》,頒行天下。 此一代之盛事,自唐修《五經正義》後,越八百餘年而再見者也。 乃所修之書,大為人姍笑。 顧炎武謂:《春秋大全》全襲元人汪克寬《胡傳纂疏》,《詩經大會》全襲元人劉瑾《詩傳通釋》。 其三經,後人皆不見舊書,亦未必不因前人也。 取已成之書,鈔謄一過,上欺朝廷,下誑士子,唐、宋之時,有是事乎!經學之廢,實自此始。 《四庫提要》更加考定,謂《周易大全》割裂董楷、董真卿、胡一桂、胡炳文四家之書,餖飣成編;《書傳大全》亦剿襲陳櫟《尚書集傳纂疏》、陳師凱《書蔡傳旁通》;《禮記大全》采諸儒之說凡四十二家,而以陳澔《集說》為主,澔書之列于學官自此書始。 案官修之書,多剿舊說,唐修《正義》,已不免此。 惟唐所因者,六朝舊籍,故該洽猶可觀。 明所因者,元人遺書,故譾陋為尤甚。 此《五經正義》至今不得不鑽研,《五經大全》入後遂盡遭唾棄也。 元以宋儒之書取士,《禮記》猶存鄭注;明並此而去之,使學者全不睹古義,而代以陳澔之空疏固陋,《經義考》所目為兔園冊子者。 故經學至明為極衰時代。 而剝極生復,貞下起元,至國朝,經學昌明,乃再盛而復古。 十、經學復盛時代 第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經學考》
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