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孔疏之失者,曰彼此互異,曰曲徇注文,曰雜引讖緯。 案著書之例,注不駮經,疏不駮注;不取異義,專宗一家;曲徇注文,未足為病。 讖緯多存古義,原本今文;雜引釋經,亦非巨謬。 惟彼此互異,學者莫知所從;既失刊定之規,殊乖統一之義。 即如讖緯之說,經疏並引;而《詩》、《禮》從鄭,則以為是;《書》不從鄭,又以為非;究竟讖緯為是為非,矛盾不已甚歟!官修之書不滿人意,以其雜出眾手,未能自成一家。 唐修《晉書》,大為子玄呵詆;梁撰《通史》,未見一字留遺。 《正義》奉敕監修,正中此弊。 穎達入唐,年已耄老;豈盡逐條親閲,不過總攬大綱。 諸儒分治一經;各取一書以為底本,名為創定,實屬因仍。 書成而穎達居其功,論定而穎達屍其過。 究之功過非一人所獨擅,義疏並非諸儒所能為也。 其時同修《正義》者,《周易》則馬嘉運、趙乾葉,《尚書》則王德韶、李子雲,《毛詩》則王德韶、齊威,《春秋》則谷那律、楊士勛,《禮記》則朱子奢、李善信、賈公彥、柳士宣、范義頵、張權。 標題孔穎達一人之名者,以年輩在先,名位獨重耳。 朱子謂五經疏,《周禮》最好,《詩》、《禮記》次之,《書》、《易》為下。 《困學紀聞》云:「考之《隋志》,王弼《易》,孔安國《書》,齊、梁始列國學;故諸儒之說,不若《詩》、《禮》之詳實。 」其說亦未盡然。 《正義》者,就傳注而為之疏解者也。 所宗之注不同,所撰之疏亦異。 《易》主王弼,本屬清言。 王注,河北不行。 「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正義序》已明言其失。 而疏文仍失于虛浮,以王注本不摭實也。 《書》主偽孔,亦多空詮,孔《傳》,河北不行。 《正義》專取二劉,序又各言其失,由偽傳本無足征也。 《詩》、《禮》、《周禮》,皆主鄭氏,義本詳實;名物度數,疏解亦明;故于諸經《正義》為最優。 朱子分別次序極當。 竊謂《周禮》是一代之制,猶不如《禮記》可以通行,學術治術無所不包。 《王制》一篇,體大物博,與《孟子》、《公羊》多合。 用其書,可以治天下。 比之《周禮》,尤為簡明。 治註疏者,當從此始。 《左氏傳》,朱子所未言者。 案《左氏正義》,雖詳亦略,盡棄賈、服舊解,專宗杜氏一家。 劉炫規杜,多中杜失;乃駮劉申杜,強為飾說。 嘗讀《正義》,怪其首尾橫決,以為必有訛脫。 考各本皆如是,疑莫能釋。 後見劉文淇《左傳舊疏考證》,乃知劉炫規杜,先申杜而後加規;《正義》乃翦截其文,以劉之申杜者列于後,而反以駮劉;又不審其文義,以致不相承接。 首尾橫決,職此之由。 《易》、《書》之疏,間亦類此,特未若《左傳疏》之甚耳。 (劉文淇謂「唐人刪定者僅駮劉炫說百餘條,余皆光伯述議也。 」劉毓崧又作《周易尚書舊疏考正》。 ) 唐人義疏,其可議者誠不少矣;而學者當古籍淪亡之後,欲存漢學于萬一,窺鄭君之藩籬,舍是書無徵焉。 是又功過互見,未可概論者也。 前乎唐人義疏,經學家所寶貴者,有陸德明《經典釋文》。 《經典釋文》,亦是南學。 其書創始於陳後主元年,成書在未入隋以前。 而《易》主王氏,《書》主偽孔,《左》主杜氏,為唐人義疏之先聲。 中引北音,止一再見。 《序錄》于王曉《周禮音》,註云:「江南無此書,不詳何人。 」于《論語》云:「北學有杜弼注,世頗行之。 」北方大儒,如徐遵明,未嘗一引。 陸本南人,未通北學,固無怪也。 與義疏同時並出者,唐初又有《定本》,出顏師古,五經疏嘗引之。 師古為顏之推後人。 之推本南人,晚歸北,其作《家訓》,引江南、河北本,多以江南為是。 師古《定本》從南,蓋本《家訓》之說;而《家訓》有不儘是者。 如《詩》「興雲祁祁」,《家訓》以為當作「興雨」,《詩正義》即據《定本》作「興雨」,以或作「興雲」為誤。 不知古本作「興雲」,漢《無極山碑》可證。 《毛詩》亦當與三家同。 古無虛實兩讀之分,下雲「雨我公田」,若上句又作「興雨」,則文義重複。 《家訓》據班固《靈台詩》「祁祁甘雨」,不知班氏是合「興雲祁祁,雨我公田」為一句。 班作《漢書食貨志》,引《詩》正作「興雲」,尤可證也。 自《正義》、《定本》頒之國冑,用以取士,天下奉為圭臬。 唐至宋初數百年,士子皆謹守官書,莫敢異議矣。 故論經學,為統一最久時代。 第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經學考》
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