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少以公亮義烈聞,郡命功曹,州闢主簿,別駕從事,領陰平太守。 郡五官素大姓豪擅,侵凌羌、晉,登誅之,郡中皆肅。 後以李特作亂,本郡沒寇,父為李雄巴西太守馬脫所殺,乃東詣鎮南劉公請兵。 時中原亂,守公三年,不能得兵,表拜揚烈將軍、梓潼內史,使合義募。 登凡募巴、蜀流士得二千人。 平西羅尚以退住巴郡,登從尚索益軍討雄,不得。 乃往攻宕渠,斬脫,食其肝。 巴西賊破,復詣尚求軍。 尚參佐多以必無利。 登憤恚,數凌折之,又加責于尚,尚但下之而已。 會羅殺雄太尉李離,舉梓潼來降,登逕進涪城。 雄自攻登,為登所破。 而尚將張羅進屯犍為之合水;文碩殺雄太宰李國,以巴西降。 羅遣軍掠廣漢,破雄叔父驤,虜其妻子,募人斫雄頭。 賊以向困,而尚卒。 參佐恨登之見矜侮,不供其軍食。 益州刺史皮素至巴東,敕平西送故遣將張順、楊顯救登。 至墊江,素遇害,順、顯還。 雄知登乏食,遣驤致攻。 兵窮士餓,誓死不退,眾亦餓死而無去者。 永嘉五年,為驤所生得,輿登致雄。 言辭慷慨,涕泣欷,無服降臣折情。 雄乃殺之,囚其軍士,皆以為奴虜,畀兵士。 而連陰雨百餘日,雄中以登為枉,而所領無辜,怒氣感天,下赦,出登軍士湮沒者。 初,尚之在成都也,與雄攻戰。 郫令犍為張昕欽明每摧破雄,雄眾憚之;而救助不能並心,為雄所殺。 雄常言:「羅尚將均如張昕輩,吾族早無遺矣。 時牙門左汜亦有戰功,尚不能益其兵谷。 汜恚恨,以母喪歸,尚累召不往。 尚怒曰:“微左汜,當不滅賊乎?」遂殺之。 雄聞汜死,大小相賀。 登同郡縣李高亦有武干,平吳時,與牙門將處前,獲孫皓,封縣侯。 官至金城、雁門太守。 侯馥,字世明,江陽人也。 察孝廉,平西參軍。 平西羅尚薨後,巴郡亂,闢地入柯。 寧州刺史王遜領平西將軍,復取為參軍。 遜議欲遷柯太守謝恕為涪陵太守,出屯巴郡之把口;表馥為江陽太守,住江陽之氵比源,撫卹蠻獠,克複江陵,清通長江。 雄征東大將軍李恭已在江陽。 馥招降夷獠,修繕舟艦,為進取調。 預白遜請軍,移恕俱出涪陵,不能自前。 恭舉眾攻馥,眾寡不敵,為恭所破,生虜馥,送雄。 雄下廷尉責,馥曰:「事君有死無貳,其次破家與國。 今縱不死,又無益國,灰沒其分,守心而已,無他願望。 」雄必欲屈之,使馥同郡人張迎曉喻之。 馥怒罵迎曰:”吾等國亡不能存,大難不能死,低眉海內,何面目相見也!且王寧州,治亂才也,以吾有桑梓之恥,故遠上尚書,遣吾討賊。 受命之日,實忘寢食。 但裁船未辨,請軍未至,牽揣不及,為他所先。 當滅身隕碎,以謝不及,冀上不負日月,下不愧王侯。 吾豈苟生如卿兒女之人乎!”迎還白雄,雄義而赦之。 時雄眾寇所獲犍為太守建寧魏紀,漢國太守梓潼文琰,巴郡太守巴西黃龕,涪陵太守巴西趙弼、永昌謝俊、柯文猛,皆區區稽顙,無如馥者。 數年卒。 撰曰:文王多士,才不同用,孔門七十,科不一揆,百行殊涂,貴于一致。 若斯諸子,或挺璋之質,或苞瑚璉之器,或耽儒、墨之業,或韜王佐之略,潛則泥蟠,躍則龍飛,揮翮揚芳,流光遐紀。 實西土之珍彥,聖晉之多士也。 徒以生處限外,服膺日淺,負荷榮顯,未充其能。 假使植干華宇,振條神區,德行自有長短,然三趙、兩李、張、何之軌,其有及之者乎!譙登、侯馥忠規奮烈,美志不遂,哀哉! 五公:司空何武 司空趙戒 太尉趙謙 司徒趙溫 司空張皓 卷十二 ○序志(常璩道將) 巴、蜀厥初開國,載在書籍,或因文緯,或見史記,久遠隱沒,實多疏略。 及周之世,侯伯擅威,雖與牧野之師,希同盟要之會。 而秦資其富,用兼天下;漢祖階之,奄有四海。 梁、益及晉,分益為寧。 司馬相如、嚴君平、楊子云、陽成子玄、鄭伯邑、尹彭城、譙常侍、任給事等各集傳記,以作《本紀》,略舉其隅。 其次聖稱賢,仁人志士,言為世范,行為表則者,名注史錄。 而陳君承祚別為《耆舊》,始漢及魏,煥乎可觀。 然三州土地,不復悉載。 《地裡志》頗言山水,歷代轉久,郡縣分建,地名改易,于以居然辨物知方,猶未詳備。 于時漢、晉方隆,官司星列,提封圖簿,歲集司空;故人君學士,蔭高堂,翳帷幕,足綜物土,不必待《本紀》矣。 曩遭厄運,函夏滔堙,李氏據蜀,兵連戰結,三州傾墜,生民殲盡。 府庭化為狐狸之窟,城郭蔚為熊羆之宿,宅游雉鹿,田棲虎豹,平原鮮麥黍之苗,千里蔑鷄狗之響,丘城蕪邑,莫有名者。 嗟乎三州,近為荒裔,桑梓之域,曠為長野。 反側惟之,心若焚灼,懼益遐棄,城陴靡聞。 乃考諸舊紀先宿所傳並南裔志,驗以《漢書》,取其近是,及自所聞,以著斯篇。 又略言公孫述、《蜀書》、咸熙以來喪亂之事,約取《耆舊》士女英彥,肇自開闢,終乎永和三年,凡十篇,號曰《華陽國記》。 夫書契有五善:達道義,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勛,而後旌賢能。 恨璩才短,少無遠及,不早援翰執素,廣訪博咨,流離困瘵,方資腐帛于顛牆之下,求餘光于灰塵之中,靡刂滅者多。 故雖有所闕,猶愈于遺忘焉。 第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華陽國誌》
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