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則) 樞密兩長官趙汝愚初拜相,陳騤自參知政事除知樞密院,趙辭不受相印,乃改樞密使,而陳已供職累日,朝論謂兩樞長,又名稱不同,為無典故。 按熙寧元年觀文殿學士新知大名府陳升之過闕,留知樞密院。 故事,樞密使與知院事不併置。 時文彥博、呂公弼既為使,神宗以升之三輔政,欲稍異其禮,且王安石意在抑彥博,故特命之。 然則自有故事也。 赦放債負淳熙十六年二月《登極赦》:「凡民間所欠債負,不以久近多少,一切除放。 」遂有方出錢旬日,未得一息,而並本盡失之者,人不以為便。 何澹為諫大夫,嘗論其事,遂令只償本錢,小人無義,幾至喧噪。 紹熙五年七月覃赦,乃只為蠲三年以前者。 按晉高祖天福六年八月,《赦》云:「私下債負取利及一倍者並放。 」此最為得。 又云:「天福五年終以前,殘稅並放。 」 而今時所放官物,常是以前二年為斷,則民已輸納,無及于惠矣。 唯民間房賃欠負,則從一年以前皆免。 比之區區五代,翻有所不若也。 馮道王溥馮道為宰相曆數朝,當漢隱帝時,著《長樂老自敘》,云:「余先自燕亡歸河東,事莊宗、明宗、愍帝、清泰帝、晉高祖、少帝、契丹主、漢高祖、今上,三世贈至師傅,階自將仕郎至開府儀同三司,職自幽州巡官至武勝軍節度使,官自試大理評事至兼中書令,正官自中書舍人至戎太傅、漢太師, 爵自開國男至齊國公。 孝于家,忠於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下不欺于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于天。 其不足者,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歷官,何以答乾坤之施?老而自樂,何樂如之?」道此文載于范質《五代通錄》,歐陽公、司馬溫公嘗低消之,以為無廉恥矣。 王溥自周太祖之末為相,至國朝乾德二年罷,嘗作《自問詩》,述其踐歷,其序云: “予年二十有五,舉進士甲科,從周祖征河中,改太常丞,登朝時同年生尚未釋褐,不日作相。 在廊廟凡十有一年,歷事四朝,去春恩制改太子太保。 每思菲陋,當此榮遇,十五年間遂躋極品,儒者之幸,殆無以過。 今行年四十三歲,自朝請之暇,但宴居讀佛書,歌詠承平,因作《自問詩》十五章, 以志本末。 ”此序見《三朝史》本傳,而詩不傳,頗與《長樂敘》相類,亦可議也。 周玄豹相唐莊宗時,術士周玄豹以相法言人事,多中。 時明宗為內衙指揮使,安重誨使他人易服而坐,召玄豹相之。 玄豹曰:「內衙貴將也,此不足當之。 」乃指明宗于下坐,曰:「此是也。 」因為明宗言其後貴不可言。 明宗即位, 思玄豹以為神。 將召至京師,宰相趙鳳諫,乃止。 觀此事,則玄豹之方術可知。 然馮道初自燕歸太原,監軍使張承業闢為本院巡官,甚重之,玄豹謂承業曰:「馮生無前程,不可過用。 」書記盧質曰:「我曾見杜黃裳寫真圖, 道之狀貌酷類焉,將來必副大用,玄豹之言不足信也。 」承業於是薦道為霸府從事。 其後位極人臣,考終牖下,五代諸臣皆莫能及,則玄豹未得擅唐、許之譽也。 道在晉天福中為上相,詔賜生辰器幣。 道以幼屬亂離,早喪父母, 不記生日,懇辭不受。 然則道終身不可問命,獨有形狀可相,而善工亦失之如此。 鈷鉧滄浪柳子厚《鈷鉧潭西小丘記》云:「丘之小不能一畝。 問其主。 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 』問其價,曰:『止四百。 』予憐而售之。 以茲丘之勝,致之灃水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 」蘇子美《滄浪亭記》云: 「予游吳中,過郡學東,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 並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三向皆水,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 予愛而裴回,遂以錢四萬得之。 」予謂二境之勝絶如此,至於人棄不售,安知其後卒為名人賞踐?如滄浪亭者,今為韓蘄王家所有,價值數百萬矣,但鑽鉧復埋沒不可識。 士之處世,遇與不遇,其亦如是哉! 司封失典故南渡之後,台省胥吏舊人多不存,後生習學,加以省記,不復諳悉典章。 而司封以閒曹之故,尤為不謹。 舊法,大卿、監以上贈父至太尉止,余官至吏部尚書止。 今司封法,余官至金紫光祿大夫,蓋昔之吏書也,而中散以上贈父至少師止。 按政和以前,太尉在太傅上,其上唯有太師,故凡稱攝太尉者,皆為攝太傅,則贈者亦應如此,不應但許至少師也。 生為執政,其身後但有子升朝,則累贈可至極品大國公。 歐陽公位參知政事、太子少師,後以諸子恩至太師、兗國公,而其子輩亦不過朝大夫耳,見于蘇公祭文及黃門所撰神道碑。 比年汪莊敏公任樞密使,以子贈太師,當封國公,而司封以為須一子為侍從乃可,竟不肯施行,不知其說載于何法也?朱漢章卻以子贈至大國公。 舊少卿、監遇恩,封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自後再該加封,則每次增百戶,無止法。 今一封即止。 舊學士待制,食邑千五百戶以上,每遇恩則加實封,若虛邑五百者,其實封加二百,虛邑三百、二百者,實封加一百。 今復不然,雖前執政亦只加虛邑三百耳,故侍從官多至實封百戶即止,尤可笑也。 第1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容齋隨筆》
第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