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竹、肉三音,向皆孤行獨立,未有合用之者,合之自近年始。 三籟齊鳴,天人合一,亦金聲玉振之遺意也,未嘗不佳;但須以肉為主,而絲竹副之,使不出自然者,亦漸近自然,始有主行客隨之妙。 邇來戲房吹合之聲,皆高於場上之曲,反以絲竹為主,而曲聲和之,是座客非為聽歌而來,乃聽鼓樂而至矣。 從來名優教曲,總使聲與樂齊,簫笛高一字,曲亦高一字,簫笛低一字,曲亦低一字。 然相同之中,即有高低輕重之別,以其教曲之初,即以簫笛代口,引之使唱,原系聲隨簫笛,非以簫笛隨聲,習久成性,一到聲上,不知不覺而以曲隨簫笛矣。 正之當用何法?曰:家常理曲,不用吹合,止於場上用之,則有吹合亦唱,無吹合亦唱,不靠吹合為主。 譬之小兒學行,終日倚牆靠壁,舍此不能舉步,一旦去其牆壁,偏使獨行,行過一次兩次,則雖見牆壁而不靠矣。 以予見論之,和簫和笛之時,當比曲低一字,曲聲高於吹合,則絲竹之聲亦變為肉,尋其附和之痕而不得矣。 正音之法,有過此者乎?然此法不宜概行,當視唱曲之人之本領。 如一班之中,有一二喉音最亮者,以此法行之,其餘中人以下之材,俱照常格。 倘不分高下,一例舉行,則良法不終,而怪予立言之誤矣。 吹合之聲,場上可少,教曲學唱之時,必不可少,以其能代師口,而司熔鑄變化之權也。 何則?不用簫笛,止憑口授,則師唱一遍,徒亦唱一遍,師住口而徒亦住口,聰慧者數遍即熟,資質稍鈍者,非數十百遍不能,以師徒之間無一轉相授受之人也。 自有此物,只須師教數遍,齒牙稍利,即有簫笛引之。 隨簫隨笛之際,若曰無師,則輕重病徐之間,原有法脈準繩,引人歸於勝地;若曰有師,則師口並無一字,已將此曲交付其徒。 先則人隨簫笛,後則簫笛隨人,是金蟬脫殼之法也。 「庾公之斯,學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 」簫笛二物,即曲中之尹公他也。 但庾公之斯與子濯孺子,昔未見面,而今同在一堂耳。 若是,則吹合之力詎可少哉?予恐此書一出,好事者過聽予方言,謬視簫笛為可棄,故復補論及此。 ◎教白第四 教習歌舞之家,演習聲容之輩,咸謂唱曲難,說白易。 賓白熟念即是,曲文念熟而後唱,唱必數十遍而始熟,是唱曲與說白之工,難易判如霄壤。 時論皆然,予獨怪其非是。 唱曲難而易,說白易而難,知其難者始易,視為易者必難。 蓋詞曲中之高低抑揚,緩急頓挫,皆有一定不移之格,譜載分明,師傳嚴切,習之既慣,自然不出範圍。 至賓白中之高低抑揚,緩急頓挫,則無腔板可按、譜籍可查,止靠曲師口;而曲師入門之初,亦系暗中摸索,彼既無傳於人,何以轉授於我?訛以傳訛,此說白之理,日晦一日而人不知。 人既不知,無怪乎念熟即以為是,而且以為易也。 吾觀梨園之中,善唱曲者,十中必有二三;工說白者,百中僅可一二。 此一二人之工說白,若非本人自通文理,則其所傳之師,乃一讀書明理之人也。 故曲師不可不擇。 教者通文識字,則學者之受益,東君之省力,非止一端。 苟得其人,必破優伶之格以待之,不則鶴困鷄群,與儕眾無異,孰肯抑而就之乎?然于此中索全人,頗不易得。 不如仍苦立言者,再費幾升心血,創為成格以示人。 自製曲選詞,以至登場演習,無一不作功臣,庶于為人為徹之義,無少缺陷。 四然,成格即設,亦止可為通文達理者道,不識字者聞之,未有不噴飯胡盧,而怪迂人之多事者也。 ○高低抑揚 第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閑情偶寄》
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