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之於文,得之於天。 少與轍皆師先君,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 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乃出《中庸論》,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嘗謂轍曰:「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 」既而謫居于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 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 先君晚歲讀《易》,玩其爻象,得其剛柔遠近喜怒逆順之情,以觀其詞,皆迎刃而解。 作《易傳》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 公泣受命,卒以成書,然後千載之微言,煥然可知也。 復作《論語說》,時發孔氏之秘。 最後居海南,作《書傳》,推明上古之絶學,多先儒所未達。 既成三書,撫之嘆曰:「今世要未能信,後有君子,當知我矣。 」至其遇事所為詩騷銘記書檄論撰,率皆過人。 有《東坡集》四十捲、《後集》二十捲、《奏議》十五卷、《內製》十捲、《外製》三卷。 公詩本似李、杜,晚喜陶淵明,追和之者幾遍,凡四卷。 幼而好書,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晉人,至唐褚、薛、顏、柳,彷彿近之。 平生篤于孝友,輕財好施。 伯父太白早亡,子孫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沒,有遺言。 公既除喪,即以禮葬姑。 及官可蔭補,復以奏伯父之曾孫彭。 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于敢為,而不顧其害。 用此數困于世,然終不以為恨。 孔子謂伯夷、叔齊古之賢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公實有焉。 銘曰: 蘇自欒城,西宅于眉。 世有潛德,而人莫知。 猗歟先君,名施四方。 公幼師焉,其學以光。 出而從君,道直言忠。 行險如夷,不謀其躬。 英祖擢之,神考試之。 亦既知矣,而未克施。 晚侍哲皇,進以詩書。 誰實間之,一斥而疏。 公心如玉,焚而不灰。 不變生死,孰為去來。 古有微言,眾說所蒙。 手發其樞,恃此以終。 心之所涵,遇物則見。 聲融金石,光溢雲漢。 耳目同是,舉世畢知。 欲造其淵,或眩以疑。 絶學不繼,如已斷弦。 百世之後,豈其無賢。 我初從公,賴以有知。 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皆遷于南,而不同歸。 天實為之,莫知我哀。 第4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東坡集 下》
第4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