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按唐長慶中刺史白居易浚治西湖,作《石函記》,其略曰:「自錢塘至鹽官界應溉夾河田者,皆放湖入河,自河入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頃,每一伏時,可溉五十頃。 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時,則瀕河千頃,無凶年矣。 」由此觀之,西湖之水,尚能自運河入田以溉千頃,則運河足用可知也。 軾於是時,雖知此利害,而講求其方,未得要便。 今者蒙恩出典此州,自去年七月到任,首見運河干淺,使客出入艱苦萬狀,穀米薪芻,亦緣此暴貴,尋刷捍江兵士及諸色廂軍得千餘人,自十月興工,至今年四月終,開濬茅山、鹽橋二河,各十餘里,皆有水八尺以上。 見今公私舟船通利。 父老皆言:「自三十年以來,開河未有若此深快者也。 」然潮水日至,淤填如舊,則三五年間,前功復棄。 軾方講問其策,而臨濮縣主簿監在城商稅蘇堅建議曰:「江潮灌注城中諸河,歲月已久,若遽用錢氏故事,以堰閘卻之,令自城外轉過,不惟事體稍大,而湖面葑合,積水不多,雖引入城,未可全恃,宜參酌古今,且用中策。 今城中運河有二,其一曰茅山河,南抵龍山浙江閘口,而北出天宗門。 其一曰鹽橋河,南至州前碧波亭下,東合茅山河,而北出餘杭門。 餘杭、天宗二門,東西相望,不及三百步。 二河合于門外,以北抵長河堰下。 今宜于鈐轄司前創置一閘,每遇潮上,則暫閉此閘,令龍山浙江潮水,徑從茅山河出天宗門,候一兩時辰,潮平水清,然後開閘,則鹽橋一河過中者,永無潮水淤塞、開淘搔擾之患。 而茅山河縱復淤填,乃在人戶稀少村落相半之中,雖不免開淘,而泥土有可堆積,不為人患。 潮水自茅山河行十餘里至梅家橋下,始與鹽橋河相通,潮已行遠,泥沙澄墜,雖入鹽橋河,亦不淤填。 (自來潮水入茅山、鹽橋二河,只淤填十里,自十里以外,不曾開淘,此已然之明也。 )茅山河既日受潮水,無緣涸竭,而鹽橋河底低茅山河底四尺,(梅家橋下,量得水深四尺,而碧波亭前,水深八尺。 )則鹽橋河亦無涸竭之理。 然猶當過慮,以備乏水。 今西湖水貫城以入于清湖河者,大小凡五道。 (一,暗門外斗門一所。 一,湧金門外水閘一所。 一,集賢亭前水筧一所。 一,集賢亭後水閘一所。 一,菩提寺前斗門一所。 )皆自清湖河而下以北出餘杭門,不復與城中運河相灌輸,此最可惜。 宜于湧金門內小河中,置一小堰,使暗門、湧金門二道所引湖水,皆入法慧寺東溝中,南行九十一丈,則鑿為新溝二十六丈,以東達于承天寺東之溝,又南行九十丈,復鑿為新溝一百有七丈,以東入于貓兒橋河口,自貓兒橋河口入新水門,以入于鹽橋河,則咫尺之近矣。 此河下流,則江潮清水之所入,上流,則西湖活水之所注,永無乏絶之憂矣。 而湖水所過,皆曲折之間,頗作石櫃貯水,使民得汲用浣濯,且以備火災,其利甚博。 此所謂參酌古今而用中策也。 」 軾尋以堅之言使通直郎知仁和縣事黃亻巽相度可否,及率僚吏躬親驗視,一一皆如堅言,可成無疑也。 謹以四月二十日興功開導及作堰閘,且以餘力修完六井,(杭州城中多鹵地,無甘井。 唐刺史李泌始作六井,皆引湖水注其中,歲久不治。 熙寧中,知州陳襄與軾同擘畫修完,而功不堅,至今復廢壞。 軾今改作瓦筒,又以磚石培固護,可以堅久。 )皆不過數月,可以成就。 而本州父老農民睹此利便,相率詣軾陳狀,凡一百一十五人,皆言:「西湖之利,上自運河,下及民田,億萬生聚,飲食所資,非止為遊觀之美,而近年以來,堙塞幾半,水面日減,茭葑日滋,更二十年,無西湖矣。 」勸軾因此儘力開之。 軾既深愧其言,而患兵工寡少,費用之資無所從出。 父老皆言:「竊聞朝廷近賜度牒一百道,每道一百七十貫,為錢一萬七千貫。 本州既高估米價,召人入中,減價出糶,以濟饑民,消折之餘,尚有米錢約共一萬貫石,若支用此,亦足以集事矣。 」 適會錢塘縣尉許敦仁建言西湖可開狀,其略曰:「議者欲開西湖久矣,自太守鄭公戩以來,苟有志於民者,莫不以此為急,然皆用工滅裂,又無以善其後。 蓋西湖水淺,茭葑壯猛,雖儘力開撩,而三二年間,人工不繼,則隨手葑合,與不開同。 竊見吳人種菱,每歲之春,芟除澇漉,寸草不遺,然後下種。 若將葑田變為菱蕩,永無茭草堙塞之患。 今乞用上件錢米,僱人開湖,候開成湖面,即給與人戶,量出課利,作菱蕩租佃,獲利既厚,歲歲加工,若稍不除治,微生茭葑,即許人賃,但使人戶常憂奪,自然儘力,永無後患。 今有錢米一萬貫石,度所僱得十萬工,每工約開葑一丈,亦可添得十萬丈水面,不為小補。 (若量破錢米召募饑民興役,必不濟事。 若每日破米三升錢五十五文足,僱一強壯人夫,然後可使。 雖雲強壯,然艱食之歲,使數千人得食其力以度凶年,亦歸於賑濟也。 」) 軾尋以敦仁之策,參考眾議,皆謂允當。 已一面牒本州依敦仁擘畫,支上件錢米僱人,仍差捍江船務樓店務兵士共五百人,般載葑草,于四月二十八日興工去訖。 今來有合行起請事件,謹具畫一如左。 第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東坡集 下》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