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樂從吾說,而欲以勢奪之,亦已危矣。 如留侯之計,高帝顧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勢不得不從,是以猶欲區區為趙王計,使周昌相之,此其心猶未悟,以為一強項之周昌,足以抗呂氏而捍趙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 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識天下之勢者,無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無有以告之者。 悲夫! 【魏武帝論】 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斯而已矣。 此其為智猶有所窮。 唯見天下之利而為之,唯其害而不為,則是有時而窮焉,亦不能盡天下之利。 古之所謂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計,而權之以人。 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權之,輕敵者敗,重敵者無成功。 何者?天下未嘗有百全之利也,舉事而待其百全,則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勝人,而人不知其所以勝我者,天下莫能敵之。 昔者晉荀息知虢公必不能用宮之奇,齊鮑叔知魯君必不能用施伯,薛公知黥布必不出於上策,此三者,皆危道也,而直犯之,彼不知用其所長,又不知出吾之所忌,是故可以冒害而就利。 自三代之亡,天下以詐力相併,其道術政教無以相過,而能者得之。 當漢氏之衰,豪傑並起而圖天下,二袁、董、呂,爭為強暴,而孫權、劉備,又已區區于一隅,其用兵制勝,固不足以敵曹氏,然天下終於分裂,訖魏之世,而不能一。 蓋嘗試論之。 魏武長於料事,而不長於料人。 是故有所重發而喪其功,有所輕為而至于敗。 劉備有蓋世之才,而無應卒之機。 方其新破劉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驚,斬之不能禁。 釋此時不取,而其後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終其身。 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 魏武不用中原之長,而與之爭于舟楫之間,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爭利。 犯此二敗以攻孫權,是以喪師于赤壁,以成吳之強。 且夫劉備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緩圖。 方其危疑之間,卷甲而趨之,雖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 孫權者,可以計取,而不可以勢破也,而欲以荊州新附之卒,乘勝而取之。 彼非不知其難,特欲僥倖于權之不敢抗也。 此用之於新造之蜀,乃可以逞。 故夫魏武重發於劉備而喪其功,輕為于孫權而至于敗。 此不亦長於料事而不長於料人之過歟? 嗟夫!事之利害,計之得失,天下之能者舉知之,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 【伊尹論】 辦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節者也。 立天下之大節者,狹天下者也。 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動其心,則天下之大節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辦者矣。 今夫匹夫匹婦皆知潔廉忠信之為美也,使其果潔廉而忠信,則其智慮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 惟其所爭者,止於簞食豆羹,而簞食豆羹足以動其心,則宜其智慮之不出乎此也。 簞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則一鄉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鄉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辦一鄉之事者,未之有也。 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則其所辦者愈遠矣。 讓天下與讓簞食豆羹,無以異也。 治天下與治一鄉,亦無以異也。 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天下之富,是簞食豆羹之積也。 天下之大,是一鄉之推也。 非千金之子,不能運千金之資。 販夫販婦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義也,雖祿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動其心,是故其才全。 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 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為異而已。 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將以自廣其心,使窮達利害不能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為耳。 後之君子,蓋亦嘗有其志矣,得失亂其中,而榮辱奪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敘書至于舜、禹、皋陶相讓之際,蓋未嘗不太息也。 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讓,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於富貴,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廢,天下未嘗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為驚。 以臣放君,天下不以為僭。 既放而復立,太甲不以為專。 何則?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 彼其視天下眇然不足以動其心,而豈忍以廢放其君求利也哉? 後之君子,蹈常而習故,惴惴焉懼不免于天下,一為希闊之行,則天下群起而誚之。 不知求其素,而以為古今之變時有所不可者,亦已過矣夫。 【周公論】 論周公者多異說,何也?周公居禮之變,而處聖人之不幸,宜乎說者之異也。 凡周公之所為,亦不得已而已矣。 若得已而不已,則周公安得而為之?成王幼不能為政,周公執其權,以王命賞罰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 第1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東坡集 上》
第1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