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主要興趣自然在跑馬,特別關心本村的勝敗,和劃龍船情形相差不多。 我對於賽馬興趣並不大。 雲南馬骨架多比較矮小,近於古人說的「果下馬」,平時當坐騎,爬山越嶺腰力還不壞,走夜路又不輕易失蹄。 在平川地作小跑,鑽子步走來勻稱穩當,也顯得滿有精神。 可是當時我實另有所會心,只希望從那些裝備不同的馬背上,發現一點「秘密」。 因為我對於工藝美術有點常識,漆器加工歷史有許多問題還未得解決。 讀唐宋人筆記,多以為「犀皮漆」作法來自西南,系由馬鞍韉塗漆久經磨擦而成。 「波羅漆」即犀皮中一種,「波羅」由樊綽《蠻書》得知即老虎別名,由此可知波羅漆得名便在南方。 但是缺少從實物取證,承認或否認仍難肯定。 我因久住昆明滇池邊鄉下,平時趕火車入城,即曾經從坐騎鞍橋上發現有各種彩色重迭的花斑,證明《因話錄》等記載不是全無道理。 所謂秘密,就是想趁機會在那些來自四鄉裝備不同的馬背上,再仔細些探索一下究竟。 結果明白不僅有犀皮漆雲斑,還有五色相雜牛皮紋,正是宋代「綺紋刷絲漆」的作法。 至於宋明鐵錯銀馬鐙,更是隨處可見。 雲南本出銅漆,又有個工藝傳統,馬具製作沿襲較古制度,本來極平常自然。 可是這些小發現,對我說來卻意義深長,因為明白「由物證史」的方法,此後應用到研究物質文化史和工藝圖案發展史,都可得到不少新發現。 當時在人馬群中擠來鑽去,十分滿意,真正應合了古人說的,「相馬於牝牡驪黃之外」。 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現,就把我引誘過去,認為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 原來跑馬節還有許多精彩的活動,在另外一個斜坡邊,比較僻靜長滿小小馬尾松林子和荊條叢生的地區,那裡到處有一簇簇年輕男女在對歌,也可說是「情緒跑馬」,熱烈程度絕不下於馬背翻騰。 雲南本是個詩歌的家鄉,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國。 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 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比喻,比賽機智才能。 或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 或互嘲互贊,隨事押韻,循環無端。 也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當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冊,滾瓜熟,隨口而出。 在場的既多內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 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 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於是輕輕的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鬆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明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臉,滿口白白的牙齒,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 不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裡去打鞦韆,用馬皮作成三丈來長的鞦韆條,懸掛在路旁高樹上,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 第1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沈從文全集《散文集》》
第145頁